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当妇女节变成"女神节",我们失去了什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当妇女节变成"女神节",我们失去了什么?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PVTNJV90556ASRG.html


当商场LED屏滚动播放着“女神节宠粉攻略”,当电商平台弹出“做自己的女王”满减弹窗,当公司行政给女员工发放“少女感十足”的粉色礼盒——这个起源于1909年芝加哥女工罢工的节日,正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褪去血色,变成一盒包装精美的糖果。

被糖衣包裹的残酷现实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近五年“38女神节”营销投入增长470%,但女性职场歧视投诉量同期上升33%。化妆品与医美套餐占据促销商品榜首时,中国女性平均每天比男性多承担2.5小时无偿家务劳动。当我们在直播间抢购“仙女必备”时,边远山区仍有女童因卫生巾短缺而失学。


那些“永远18岁”的祝福背后,藏着一个残酷逻辑:只有保持少女感的、消费力强的“女神”才值得被赞美,而流水线上的女工、农田里的妇人、满是皱纹的母亲,在滤镜化的节日叙事里集体失语。

“女神”标签的新式枷锁

某社交平台调研显示,67%女性反感被称“女神”,因为这个词捆绑着“必须精致”的隐形暴力。26岁的程序员张晓璐在节日收到公司发放的体重秤:“他们祝我成为90斤女神,却对我连续加班三个月绝口不提。”


从“妇女”到“女神”的称谓变迁,本质是用浪漫化标签消解真实诉求。当女性维权律师郭建梅在两会提议完善反家暴法时,热搜榜却被“明星女神节大片”占据。比起关注女性劳动者权益保护,我们似乎更热衷讨论“女神该用什么色号的口红”。

被抹去的对话可能

1908年,纽约女工举着“面包与玫瑰”的标语游行,既要生存权益也要精神尊严;113年后,我们却困在“要折扣还是要鲜花”的单选题里。当节日变成购物节,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严肃讨论性别议题的公共空间。


云南某中学曾尝试在妇女节组织《职场性别偏见》辩论赛,最终因“节日应该轻松愉悦”的反对声作罢。值得警惕的是,过度娱乐化的节日叙事,正在将结构性歧视包装成“个别案例”,把系统性问题简化为“个人选择”。

寻找刺破糖衣的勇气

真正的尊重,从承认“妇女”这个称谓的厚重开始。57岁的保洁阿姨王美凤在收到“妇女节快乐”贺卡时眼眶湿润:“比叫我女神踏实多了,这说明公司看见了我扫秃的18把扫帚。”

当我们拒绝“女神”幻觉,才能看清写字楼深夜加班的孕妇需要哺乳室而非口红,明白农村留守妇女更需要就近就业岗位而非永生花礼盒。那些没有被美颜相机记录的皱纹、茧子、晒斑里,藏着比“少女感”更动人的生命史诗。

文末互动

今天,请对至少一位女性说声朴素的“妇女节快乐”

留言说出:#被糖衣掩盖的真实女性困境#

你的每一次清醒注视,都是刺破幻觉的微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