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脂溶性辅酶Q10和水溶性辅酶Q10的区别在哪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脂溶性辅酶Q10和水溶性辅酶Q10的区别在哪里?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4/18/25229744_1132201123.shtml

辅酶Q10作为一种重要的脂溶性营养素,其吸收效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市面上出现了所谓的"水溶性辅酶Q10"产品,究竟什么是脂溶性和水溶性?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解释一下

什么叫脂溶性,什么叫水溶性

顾名思义,脂溶性就是可以溶于油,溶于脂类等非极性溶剂的物质;水溶性则恰恰相反,它可以溶解于水(极性溶液)中。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溶于脂的不溶于水,而溶于水的不溶于脂。这就是我们中学化学所说的“相似相溶”。
必须指出,所谓脂溶性和水溶性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氧气是不溶于水,但严格来说,氧气在水中还是可以溶解一部分,要么鱼儿怎么活呢?一个大气压下,25摄氏度时,氧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是每立方分米1.18到1.25摩尔。

说一下辅酶Q10

首先,辅酶Q10是非极性分子,这就决定了它是脂溶性营养素,它溶于脂类,但不溶于水。

  1. 就算是不溶于水也并不是严格的,事实上,辅酶Q10在水中也能溶解一部分,但非常低,可以低到忽略不计。
  2. 氧化型和还原型辅酶Q10都是非极性物质,它们在水溶性上没有可以分辨的区别。
    所以,在辅酶Q10分子极性和溶解度来看,只要是辅酶Q10,不论其氧化型还是还原型,都属于脂溶性营养素。任何说辅酶Q10是水溶性的物质,要么就是故意扭曲事实,要么就是没有用对场合。

那么,为什么会有水溶性辅酶Q10呢?

这个概念更像是商家为了推广所用,一句话给它说明白,当我们说某种辅酶Q10是水溶性的时候,并非指辅酶Q10本身是水溶性,而是说包裹辅酶Q10的颗粒,或者说运载辅酶Q10的颗粒是水溶性的。

再问,为什么要运载或包裹?

这是为了更好地吸收。人体消化道是一个水性环境,而且最关键的吸收器官小肠腔侧还附有一层水化膜,这就意味着,所有要经过小肠吸收的物质,它必须

  1. 能在水性环境中畅行无阻;
  2. 能穿过小肠上皮水化膜。
    如果像脂溶性辅酶Q10这样的脂溶性营养素不经过处理,只能是飘在胃肠液上,几乎不会被小肠吸收。
    这时候,肝脏分泌的胆汁就派上用场了。
    进食会刺激胆囊收缩,而后分泌胆汁。胆汁中所含的胆酸在帮助脂溶性营养素溶于水并把它们转送到小肠上皮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胆酸浓度相对于脂类分解物不断提高,这些不溶于水的脂类就会纳入胶束的结构中。

胶束,又是什么鬼?

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结构:脂溶性营养素置于中间,不改变其结构,而后用双亲性分子将其包裹。所谓双亲性分子(胆酸),就是一端亲水,一端亲脂的分子。就这样,亲脂部分靠内,亲水部分靠外,双亲分子充当了脂和水的调和剂,带着脂溶性营养素到达小肠上皮。
因此,在权威教科书《胃肠道生理学》第11章《胆汁形成及分泌》中,直接写了这么一句话:
Insoluble dietary lipids, such as saturated long chain fatty acids and fat soluble vitamins, are almost entirely dependent on micellar solubilization for absorption.
不溶于水的膳食脂类,如饱和长链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几乎全部依赖胶束增溶来完成吸收。
越说越糊涂,既然人体就能胶束化这些脂溶性营养素,

为什么要将脂溶性营养素做技术处理呢?

简言之,不够高效。
有研究显示,即便是有了机体的胶束形成机制,未经任何技术处理(或者说晶体辅酶Q10,辅酶Q10原粉)的吸收度一般只有3%以下。
小肠的吸收和蠕动是受自主神经控制的,也就是说我们意识不到也无法控制,且小肠的活动状态也不会自动与胶束形成的进度相匹配。好比说,小肠的吸收和蠕动遵照的是列车时刻表,胆酸相当于出租车,脂溶性营养素就好比乘客。乘客赶不上列车,只能怏怏回家。这也就是说,不是有出租车载你过去就行,而是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赶到才有效。随着年龄增大,小肠吸收和蠕动减缓,也就是列车车厢数下调,运行速度下降,脂溶性营养素就更难吸收了。
因此,特别有必要对这些脂溶性营养素进行预处理,让它们在体外就实现“胶束增溶”,变成水溶性颗粒,这样就更容易被机体吸收啦。
到这里,聪明的你一定明白了。请你记住:
胶束形成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了脂溶性营养素的实际吸收度或生物利用度。

参考文献

Chapter 11. Bile Formation and Secretion. In: Barrett KE. eds. Gastrointestinal Physiology, 2e. McGraw Hill; 2014. Accessed April 10, 2023.
https://accessmedicine./content.aspx?bookid=691&sectionid=45431412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