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需求变化下的VC均热板产品发展
散热需求变化下的VC均热板产品发展
VC(Vapor Chambers),即真空腔均热板散热,也被称为均温板、均热板。区别于依赖空气对流进行散热的传统散热方式,VC散热通过在受热区域或发热区域中冷却液的蒸发冷凝实现热量的扩散与转移,属于相变传热。
热管是最早提出并已经进入成熟期的相变传热技术,VC均热板则是在热管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也被称为平面热管,属于二维散热传导。
典型的VC均热板呈现出扁平的封闭式形态,主要由壳体、毛细结构、支撑结构以及工质构成,大量毛细血管的展开以及真空腔体的形状为工质的蒸发冷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此显著提升传热效率。
VC均热板因其出色的散热效率多被应用在电子设备当中,而随着5G通讯、手游、直播等行业的兴盛,现代智能手机高功耗、高性能的趋势明显,手机使用时产生的热量大幅增加,这促进了超薄VC均热板的诞生。
在产品厚度层面,传统VC均热板的厚度达到2mm,因此总厚度在2mm以下的都可以称为广义上的超薄VC均热板。为发挥产品散热优势,目前应用成熟的超薄VC均热板厚度多在0.5mm以下,是适应现代轻薄化、高集成智能手机散热需求的产物。
除智能手机外,近年AI大数据、云服务行业迅猛发展,需要服务器处理的实时数据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增加服务器能耗负担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热量,3D-VC 散热器这一散热方式应运而生。
3D-VC散热器可以视作热管与VC均热板的结合, 将VC均热板作为底座,热管垂直贯通,热管形状可根据测试需求进行弯曲折叠,通过毛细结构实现工质回流,完成导热。3D-VC的立体结构设计使其拥有了三维的散热空间,实现了水平以及垂直的多维度的散热。
3D-VC散热器与热源直接接触,热管垂直贯通的设计提高了传热的速度,使其具有散热效率高、均匀温度分布、减少热点的特点,适合高能耗、需要进行快速散热、对散热要求高的大功率设备使用。
均热板通常会与热源直接接触,通过提升毛细结构性能并从材料、结构、面积等方面提升热传导效率,降低热阻值,方能实现产品优化。
作为表示热量传递难度的数值,热阻值越低,产品散热效率越高,散热效能的检测是散热器产品研发、制造、品质管理等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