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不如鸡自己:请家长往这四个方向使力!
鸡娃不如鸡自己:请家长往这四个方向使力!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的研究报告显示,学校设施和师资的差异与学生成绩水平几乎没有关系。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父母犯罪受监禁和家庭结构。
之前,某名校公开了一份PPT,上头写着: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这事乍一听,像是学校在甩锅,但鱼sir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有一定道理。相关理论,国外很多。比如非常有名的《科尔曼报告》。
1964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带领一个研究小组收集了美国4000所学校60万学生的数据,并于1966年,向美国国会递交了一份长达737页的报告——《关于教育机会均等》。这份报告的结论很微妙,搞得当时的美国教育部都不好意思大张旗鼓地发布,而是很心机地挑了7月4日美国国庆之前的一个周末,低调地发,以降低舆论关注度。
究竟是个怎样的结论呢?一个有违普通人认知的结论,即“学校在设施和师资的差异,与学生的成绩水平几乎没有关系,除了少数例外”。也就是说,学校好坏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如果是这样,那么它就间接否定了美国的教育政策,尤其是报告发布的前一年,1965年,总统约翰逊签署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是为中小学提供资金,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教育援助力度。这个法案的通过是基于,只要改善教育投入,如学校支出水平、班级规模和教师质量等,就能促进教育公平。这也是咱们国家正在努力的方向。
显然,《科尔曼报告》没有成为支撑《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理论依据,反而是来拆台的,这也是为什么,发布《科尔曼报告》得偷偷摸摸。那么问题来了,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不是学校的话,那是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育评估和政策分析副教授Anna J. Egalite,基于《科尔曼报告》,研究得出了影响学生成绩的四个家庭变量: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父母犯罪受监禁、家庭结构。咱们一个个来。
父母受教育程度
在大多数研究中,父母教育被认为是与孩子在校成绩、上学年数以及今后生活成败等,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比如,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在选择居住社区时更有可能考虑当地学校的质量,更关注孩子老师的素质,会努力通过参加家长会或做志愿者,争取让老师更关注自家孩子的个人需求。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更有可能给孩子读书。这一项的直接影响是孩子的表达能力。受过教育的父母通常会使用更广泛和更复杂的词汇,也因此,这些家长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就能够表达更复杂的语言并拥有更广泛的词汇量。
还有一点,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本来助力孩子发展。比如,积累的人脉,构建的社交网络等,都可以帮助孩子更快更准确地获取教育资源,另外,精英重视的特定行为、言语模式和文化,可以直接传授给孩子。父母受教育程度和拥有的圈层,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文化资本,这不是靠钱就能获得的。
家庭收入
与父母受教育程度一样,家庭收入可能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有直接影响。这点是显而易见了。家长拥有更多财力意味着,可以选择更好的学区房,孩子可以参加更多培训班。反之,经济拮据的父母连检查孩子作业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开车送孩子去夏令营、组织博物馆旅行或帮助孩子规划升学。家庭收入多寡看起来只是影响学区房和辅导班的投入,但实际上,这里面有个“马太效应”,就如《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中所分析的:
不平等加剧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它扩大了收入分布的最低点和最高点的家庭可用资源的差距,这样导致密集型教养方式对富人来说变得相对便宜而对其他人来说则变得难以负担。富裕家庭日益增长的教育和娱乐服务的需求使得财务限制对穷人更具约束力,因为全社会的学费和服务价格随着富人需求的增加而增长。
父母因犯罪被监禁
相关研究发现,父母被监禁的孩子完成高中的几率要低50%。原因是,监禁使父母不得不离家,降低了家庭收入。一项美国当地的数据表明,三分之二被监禁父亲在入狱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父母在监狱中的孩子面临更高的无家可归风险,这会影响孩子稳定入学,因为被分配到传统公立学校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住址。父母被监禁的情绪压力也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关于让自己进去,我想大部分家长应该不“刑”吧。
家庭结构
全球出现一个趋势,非婚生子女比例逐年增多。以美国为例。大约五分之二的美国儿童在15岁时,父母离婚,其中三分之二的儿童在六年内看到他们的母亲组建新的家庭。今天,同居比婚姻更流行,但这种伙伴关系,看起来不是很稳定。在非婚生子的情况下,估计有56%的父亲在孩子三岁之前离开。
新的家庭结构,也会对孩子的成绩产生影响。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报告,与两位已婚父母同住的1至2岁孩子,平均每周能听到8.5次,父母给自己读晚安故事,这个数据是与单亲同住同龄孩子的5.7倍。多样化的家庭结构对男孩造成的不良后果更大。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及经济学家David Autor,比较了1992年至2002年间在佛罗里达州出生的超过100万儿童的数据,发现在毕业率、逃学率、行为和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以及标准化考试成绩方面存在持续的性别差距。
简单而言,由于缺乏父亲在家中的日常参与、指导、积极榜样,以及带来的经济优势,男孩们更有可能在学校采取不合理的偏激行为,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期时,工作与生活上也更容易受挫。
看到这儿,不知道各位家长是什么感受?是更焦虑,还是想着算了躺平吧?
鱼Sir倒觉得看到了更多可能性,比如择校。我们知道其中的关系后,就不需要太为孩子是否能进入名校而惴惴不安,可以更坦然一些。另外,当我们打算和孩子共进退时,也可以在行动上,相对更有方向。比如,多数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鱼sir认为完全够用来引导孩子,像念个书,教孩子表达等等,家长要把自身的优势用起来。如果家里是个男孩,争取让爸爸多多参与孩子的教育,妈妈学习适当放手OR合理分工,其实女孩也一样需要爸爸,总之,别让爸爸缺席。在“家庭收入”这一部分中,咱们有多少能力干多少事情,向上比,那卷无止尽。钱或许能快速解决很多当下的问题,但鱼Sir更相信累积的力量:“所有微小的差异都会累积,从而导致巨大的差距”。而很多累积,通常不需要花太多钱,比如阅读、博物馆、植物园,户外运动所需要的阳光、场地等等,跬步千里,累积的力量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