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飞过天安门,巾帼不让须眉
1952年,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飞过天安门,巾帼不让须眉
1952年3月8日,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驾驶着六架苏式里-2型墨绿色双发运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飞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这14名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女飞行员,以她们的勇气和智慧,开创了中国女性航空事业的新篇章。
1983年3月的北京,春光明媚,天安门前行人如织。十四位年过半百的妇女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笑声侧朗,一会摄影,一会唱歌。街上的行人见到这些南腔北调、兴高采烈的老太太,也被感染了,停下脚步观望。她们就是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
她们中间一个名叫武秀梅的女同志自豪地说:“二十五年前的今天我们就是在天安门上空飞过,接受了毛主席检阅!”这一句话,把十四位当年的女飞行员带回到那不平凡的日子和幸福时刻。
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诞生
最早提出为新中国培养女飞行员的是邓颖超。在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那天邓颖超看到了人民空军的战机飞跃天安门广场上时,就对旁边的全国妇联主任蔡畅说:“希望有一天,有女飞行员驾驶着飞机飞越天安门,新中国该培养女飞行员了。”
邓颖超
这天之后邓颖超就开始为培养女飞行员而奔波。她先给自己的丈夫周恩来总理说了她的想法,周恩来总理听了后非常高兴,并向毛主席汇报了邓颖超的想法,毛主席听了后十分赞同,指示空军司令刘亚楼落实。
就这样,招收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的工作全面开展。
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共14人:陈志英、武秀梅、邱以群、万婉玲、周真明、伍竹迪、何月娟、王坚、黄碧云、秦桂芳、施丽霞、周映芝、戚木木、阮荷珍。
14名女飞行员
这些女飞行员在学习飞行时,可谓是困难重重。她们生活艰苦就连训练的教练机都是非常的落后,没有几架。但是她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她们一个个奋勇争先,不甘比男飞行员弱。
她们经历了一系列考验,最终在195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一天,在祖国的首都隆重地举行了起飞典礼。
1952年3月8日11点45分,随着三颗开飞信号弹蹿上天空,14名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女飞行员,驾驶着六架苏式里-2型墨绿色双发运输机,准备从北京西郊机场冲上蓝天,飞向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1点20分,飞机陆续返回机场,平稳降落。朱德总司令、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检阅并接见了女飞行人员。
朱德总司令和14名女飞行员合影
3月24日中央首长来检阅女飞行员
3月24日上午女航空员部队的党委书记李云中同志刚吃过午饭回到办公室就听见电话铃响,来电话的空军司令部的一位男同志说:“今天下午有中央首长接见第一批女航空员、教员和工作人员,马上到空军司令部大院集合,女飞行员、领航员、通信员全部穿飞行服装,其他人员穿军装,接到通知后立即登车出发。”
大家听到有中央首长接见,心里猜测着:朱总司令、邓颖超、何香凝、李德全、肖华同志等已参加“三.八”节起飞典礼并讲了话,现在可能是毛主席等中央首长接见吧!大家非常高兴。
果然不出人们所料,到空军司令部大楼前,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同志等首长正在等候着,部队到达后转乘一辆大交通车,刘司令员跟带队的李云中同志说:“今天是毛主席接见第一批女飞行员和教员。"车上顿时欢腾起来。
这一天春光明媚,温柔的阳光照在大地上。车开进了新华门,门前毛主席书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闪着金光。车到中南海里的顾年堂前停住,大家下车整队,站在石阶上静候接见。
首先是一位清瘦、朴素、和蔼亲切的身穿一身蓝色呢服的中年男同志向大家走来。只见空军首长向他敬礼,女航空员们认出他是刘少奇同志。少奇同志挥手致意之后,便和空军领导同志谈起话来。
不一会,顾年堂东侧传来了一声“主席到"。空军首长立刻发出“立正”口令,全体肃然立正,向主席敬礼报告。然后大家热烈鼓掌,幸福澈动的热泪夺取面出。
毛主席身穿开国大典那套黄色军呢制服,头戴黄呢帽,神采飒爽、满面红光,面带微笑向大家走来,频频招手。
毛主席接见女飞行员
毛主席见一位女飞行员:“你能把飞机开上天吗?”女飞行员立即立正,向毛主席敬礼,回答说:“报告主席,我能。”主席发出真朗的笑声,连说:“好,好,妇女也能上天。"并诙谐地比喻,“你们飞机飞得高,就看得远。人站在高处就看得远呀!”
接着又说:“她们都成器了吗?”刘亚楼同志回答说:“都成器了!”毛主席听后十分高兴,语重心长地说:“要训练成人民地飞行员,不是训练成表演员。”
从这就能看出毛主席是非常重视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的。
受阅后第一批女飞行员奉命加入我军的航空兵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年轻的女飞行员们英勇参战,多次执行空运任务。
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人员一直艰苦奋斗,活跃在空军部队长达30多年。她们驾驶的飞机飞遍了祖国各地,执行空运、空投、抢险救灾、人工降雨、航空测量、科研试飞和专机服务等任务。
这些天之骄子,巾帼豪杰,为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国防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