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人至中年,才读懂苏轼的《赤壁赋》,与自己和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人至中年,才读懂苏轼的《赤壁赋》,与自己和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818432610_121124711/?pvid=000115_3w_a

北宋元丰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虽有微末官职却实则被监禁起来,苏轼被朝廷要求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此地。在如此抑郁不得志的人生阶段,苏轼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山",以"客与我"一问一答的方式写下了《赤壁赋》。自此,也开辟了中国人面对逆境除了抑郁愤懑和消极避世之外的第三种方式,超脱旷达,与困境、苦难、一切的不如意握手言和,与自我、外物、世界达成和解,收获人生幸福。


马和之《赤壁赋图》

初至黄州的苏轼是沉默的、孤冷的,从朝廷要员到如今名为贬谪实则监禁的境遇,纵使天性洒脱如他也难逃抑郁寡欢。在黄州的最初两年,苏轼的生活可以用"凄凉"二字形容。他住在低矮潮湿的官舍里,经常生病,有时甚至只能靠野菜充饥。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既对朝廷的不公感到愤懑,又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他开始走出官舍,漫步于黄州的山水之间,与当地的僧人、道士和普通百姓交往。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创作了大量流传千古的诗词文章,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赤壁赋》。

《赤壁赋》以"客与我"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展现了苏轼内心的挣扎与觉醒。文章开头,苏轼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色,不禁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客人的回答充满了悲观与绝望,认为人生如梦,一切终将消逝。然而,苏轼并没有被这种消极情绪所感染,而是以豁达的态度回应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段话体现了苏轼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没有一刻是静止的;但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与我都是永恒的,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这种观点超越了个人的得失荣辱,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苏轼的这种心态转变,不仅体现在《赤壁赋》中,更贯穿于他在黄州的整个生活。他开始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乐趣。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还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他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甚至与一些身份低微的人成为朋友。他开始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写下了许多充满温情的诗词。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面对困境时的典范。他没有选择消极逃避,也没有一味地抱怨命运不公,而是通过自我调整,找到了一条超脱旷达的道路。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外在的名利地位,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妨想想苏轼在黄州的经历。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正如苏轼所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在任何境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