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刻石全文及译文
峄山刻石全文及译文
峄山刻石是中国秦朝时期的重要文物,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峄山刻石的背景、内容及其书法艺术特色。
历史背景与保存现状
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后经多次迁移,现藏于邹城市博物馆。原石因年代久远和战乱已被野火焚毁,现存版本为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文字统一的历史意义
在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文字统一是一项重大功绩。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历史,从最早的陶器符号到甲骨文、金文,再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等人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刻石缘起与书法艺术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先后五次巡视各地。公元前219年,他登临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感慨之余,命李斯撰写铭文并刻于石上。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其书法理论强调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收笔要自然,运笔如景山行云。
原文与译文
原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
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
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
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
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
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译文:
皇帝创立国家,维系初代基业。继承王位,讨伐叛逆。
威力震动四方,武德正直。将士奉命,不久完成。
灭六国暴政,二十六年。尊号上荐,孝道彰显。
祭祀大成,恩惠普降。亲巡远方,登临绎山。
随从群臣,皆思长远。追念乱世,分封建国。
开启争端,战事频发。自古以来,流血遍野。
经历无数世代,直到五帝。无人能禁,今皇帝一统。
天下一家,战事不再。灾害消除,百姓安定。
利泽长久,群臣歌颂。刻此石碑,以记功绩。
皇帝说:“金石刻文,皆始皇帝所为。
后世承袭称号,刻辞不称,始皇帝之功业永存。
若后世继位者,亦应彰显成功盛德。”
丞相李斯、冯去疾,御史大夫李德。
敬请刻制诏书,金石刻文因此清晰。
书法艺术特色与临习要点
峄山刻石的书体是小篆,传说为李斯的书法手迹。郑文宝重刻的南唐徐铉摹本,风格圆转流丽,笔画细而匀整,字体呈方形,风韵与泰山刻石不同。临习要点包括控制好弧度,转折处不可露圭角,笔画搭接自然,墨中含水要恰到好处,下笔力度均匀,线条工整,结构方中带长,讲究对称,端庄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