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分类、历史演变与现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分类、历史演变与现状

引用
1
来源
1.
http://memory.nlc.cn/topic/resource/6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智慧结晶。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分类、历史演变以及现状,带您领略这些独特文字的魅力。

少数民族文字的分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我国有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藏、维吾尔、彝、朝鲜、哈萨克、傣等民族。其中有些民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如彝文、藏文有上千年的历史,蒙古文、维吾尔文、傣文等也有几百年的历史。

我国目前的少数民族文字极少数是音节文字,绝大多数是拼音文字。按拼音文字的字母来源分类,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字分为阿拉伯字母体系文字、回鹘字母体系文字、古印度字母体系文字、拉丁字母体系文字和独创字母文字。

汉字影响下的文字发展

我国的白族、壮族、侗族、水族等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很深,在他们使用汉字记录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中,对汉字进行了改造,形成了本民族的方块文字。他们起先是学习汉字,之后就借用汉字(或变形或仿造)书写本民族和地区的语言,从而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的汉字型文字。

近现代文字改革与发展

我国西南地区不少民族的文字是在20世纪初由传教士创立的,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如老傈僳文、滇东北老苗文、拉祜文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为壮族、布依族、苗族、哈尼族、傈僳族等10个民族制定了14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改革方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地方自行设计了文字方案或拼音方案,如白文、瑶文、土家语拼音方案、独龙语拼音方案、羌族拼音文字方案等。

蒙古文的演变历程

我国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另外还分布在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甘肃、青海、河北、云南、北京等地。“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见于《旧唐书》,其最早的汉文写法是“蒙兀”,有时也被写作“萌古”,意思是“永恒之火”。

在蒙古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曾使用过回鹘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以及托忒文等文字。我国现行的蒙古文是由改进后的回鹘式蒙古文发展而来的。

回鹘式蒙古文最初形成于13世纪初,《元史·塔塔统阿传》记载了在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了乃蛮部之后,命塔塔统阿借用畏兀儿文拼写蒙古语。当时畏兀儿人采用的是回鹘文,所以这种在回鹘字母基础上创制的蒙古文被称为回鹘式蒙古文。1648年,卫拉特蒙古咱雅班第达在回鹘式蒙古文的基础上创造了适合本地方言的托忒蒙古文,在新疆的蒙古族主要使用这种文字。

现行蒙古文的特点

现行蒙古文字母有33个,其中表示元音的有7个,表示辅音的有26个。蒙古文在词的第一音节可以用元音字母开头,后续的音节都是辅音字母开头。现行的蒙古文的标点符号,保留了回鹘式蒙古文的一些符号,另外还增添了分号、问号、冒号、感叹号、破折号、省略号等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