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我思故我在”:解释和解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我思故我在”:解释和解构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862220472_121119371/?pvid=000115_3w_a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命题之一,它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主体形而上学的基础,也引发了后世哲学家的广泛讨论和批评。倪梁康教授在《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中,通过对康德、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分析,揭示了这一命题的复杂性和局限性,并指出现象学的自识理论为克服近代主体形而上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我思故我在”的重要地位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是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不仅简洁明了,更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首次将“我”作为思考的主体,确立了主体性在哲学思考中的核心地位。这一命题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谢林将其称为“一个奇迹的发生”。即使是二十世纪的哲学家如胡塞尔也仍然在笛卡尔的旗帜下主张:“每一个认真地想成为哲学家的人都必须在一生中有一次回溯到自己本身,并且在自身中尝试一下,将所有现有的科学都加以颠覆并进行重建。哲学是哲思者的完全私人的事情。”

哲学家们的解读与批评

倪梁康教授在《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中,通过梳理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观点,展示了“我思故我在”如何成为近代西方主体形而上学的核心命题,同时也揭示了其内在的争议与局限性。

康德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进行了重要的发展。他认为,这一命题虽然确立了主体性,但并未充分说明主体如何可能。康德通过其著名的“先验自我”概念,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主体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主体具有先验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经验成为可能。

费希特则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思想,提出了“自我设定自身”的观点。他认为,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经验,而是主动地设定经验。这种观点对后来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谢林则从另一个角度批评了笛卡尔的命题。他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过分强调了主体性,忽视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谢林提出了“绝对同一”的概念,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黑格尔则从辩证法的角度对笛卡尔的命题进行了批评。他认为,笛卡尔的命题虽然确立了主体性,但并未充分说明主体如何与客体发生关系。黑格尔通过其著名的“主奴辩证法”,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尼采则从另一个角度批评了笛卡尔的命题。他认为,笛卡尔的命题过分强调了理性和主体性,忽视了情感和身体的重要性。尼采提出了“权力意志”的概念,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海德格尔则从存在论的角度对笛卡尔的命题进行了批评。他认为,笛卡尔的命题过分强调了主体性,忽视了存在的整体性。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本身”的概念,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克服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倪梁康教授通过对康德和海德格尔的批评进行分析,提出了克服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他认为,现象学的自识理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路径。现象学强调直接经验和直观,试图超越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为理解“我思故我在”提供了新的视角。

结语

“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虽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其内在的争议和局限性也不容忽视。通过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命题的意义和局限性。同时,现象学的自识理论为克服近代主体形而上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我们理解“我思故我在”提供了新的视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