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发病机理:过敏性与非过敏性因素详解
荨麻疹发病机理:过敏性与非过敏性因素详解
荨麻疹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夏季,由于各种过敏源的存在,其发病率相对较高。那么,荨麻疹的发病机理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非过敏性发病机理
有些荨麻疹的发生与过敏反应无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非过敏性组织胺释放: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吗啡、磺胺、青霉素、阿托品等)以及其他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促使组织胺释放,从而引发荨麻疹,这一过程不需要通过过敏性机制。
胆碱能性荨麻疹:温热、运动、情绪激动等因素可促使自主神经系统的胆碱能性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不仅能直接引起血管扩张,还能促使组织胺释放,进而引发荨麻疹。
直接刺激血管:某些因素可以直接刺激血管,导致其扩张和荨麻疹的产生。例如,饮酒、精神紧张、失眠以及一些可使血管扩张的药物等。
-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荨麻疹较为罕见,如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延迟性家族性局限性热荨麻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等。
过敏性发病机理
多数荨麻疹是由过敏性机制引起的。当人体摄入或接触某些过敏原(多为异种蛋白质)时,会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抗体IgE(免疫球蛋白E)。这种IgE抗体附着在体内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白细胞上,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IgE抗体就会与之结合,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白细胞释放组织胺。组织胺作用于血管,使其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蛋白质和液体外渗到皮肤组织中,从而产生荨麻疹。这种反应属于I型过敏性反应,常见的过敏原包括羊肉、鱼、虾、贝壳、蟹、牛奶、蛋类等动物蛋白质,以及草莓、西红柿、大蒜等植物。此外,内服或注射的药物、空气中存在的霉菌孢子、花粉和化学物质的吸入,以及各种感染或感染性病灶的产物等,都可能引发此类荨麻疹。
除了常见的I型过敏性反应,还有II、III和IV型过敏反应。例如,输血、治疗用的抗血清、球蛋白和白蛋白等引发的荨麻疹,就属于III型过敏反应。
预防与护理
由于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多样,既有过敏性因素,也有非过敏性因素,因此预防措施也应全面考虑。在易发季节,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增强身体免疫力。如果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总之,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发病风险,保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