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四个关键词,读懂《红楼梦》
苗怀明:四个关键词,读懂《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主题之丰富、内涵之深刻,历来为读者所称道。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以"家族"、"爱情"、"青春"、"生命"四个关键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
家族:曹雪芹的家国情怀
家族问题是这部小说的核心话题,在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曹氏家族的兴衰巨变不仅改变了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也在其心灵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人生观与文学创作。家族及个人的经历同时又成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重要素材,成为作品的重要内容。在《红楼梦》中,作者将家族的兴衰巨变作为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给予充分展示。
就南京与《红楼梦》的关系来说,可以说南京是曹雪芹的故乡,是孕育《红楼梦》的摇篮。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曹雪芹就出生在南京,他的家族是在南京发家的,在南京达到鼎盛,最后也是在南京走向破败。没有南京,就不可能有《红楼梦》。事实上,作品里也反复写到南京,南京是《红楼梦》里一个很重要的意象。
曹雪芹在作品中对家族问题表达了如下一些思想和情感:
首先,曹雪芹通过作品流露出对家族的深厚感情。从作品的描写来看,这种深厚感情主要体现在:
作者对家族基业的开创者们如宁、荣二公充满敬意和景仰之情,透出一种自豪感,这在作品中时有表现,比如“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对祭祖场面的虔诚描写。他对家族破败流露出惋惜之情,比如荣、宁二祖对警幻仙姑的嘱咐:“使彼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又如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对家族内部的种种弊端,他进行了批评和指责。歌颂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批评同样也能传达这种感情,正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不能因为这些尖锐、辛辣的批评就否定作者对家族的深厚感情。
其次,曹雪芹对家族的描写是带有反思色彩的,对造成家族悲剧的根源,有着很清醒的认识。
他不是毫无原则地维护和赞美家族的一切,而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家族内部的种种弊端,思考着家族从盛到衰的深层根源所在。在作品中,家族成员父子、母子之间,夫妻、妻妾之间,兄弟、嫡庶之间,主仆之间,仆人之间,等等,几乎家族内外的所有人物关系及矛盾都得到了十分充分、详细的描写和展现,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破坏力量,最终摧毁了这个百年旧族,形成了家族的悲剧。
上层主子的腐化堕落之外,作品还特别写到奴仆之间的争斗,这些厨房、园子里的风波看起来无关紧要,但不断累积,和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也足以构成毁灭家族的破坏力量。家族的衰败,每个成员都是有责任的,不管是高高在上的主子还是地位低下的奴仆。
清孙温绘《红楼梦画册》
爱情:深沉哀婉的悲剧交响曲
《红楼梦》如同一支深沉哀婉的悲剧交响曲,全书大大小小的人生悲剧组成各种不同音色的曲调,这些悲剧触及社会人生的各个层面,使整部小说弥漫着一种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其中受到最多关注的自然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一书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爱情,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不过大多是以悲剧收场的。
在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他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构成整个悲剧的主声部。从相知相爱到生死两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始终如清澈的山泉,纯洁无瑕,发自真心。两人不仅仅在形貌上相互吸引,更多的还是彼此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情投意合。他们也曾经猜忌过、误会过、争吵过,其中既有观念上的矛盾,又有性格上的冲突,有时甚至相当激烈,但最终达到了灵魂深处的沟通和默契,这正是爱情的奇妙动人之处。
与以往才子佳人小说中一见钟情、诗书订盟的戏剧化爱情故事相比,《红楼梦》对爱情的描写更为真实,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深度。由于贾宝玉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的特立独行、卓然不群,林黛玉性格中的孤芳自赏、不同俗流以及她对贾宝玉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的爱情本身就具有一种异端性和叛逆性,与当时正统的思想观念格格不入。在强大的社会重压之下,这种爱情显得格外脆弱,注定是只能开花而不能结果,以悲剧告终也就在所难免。
对贾宝玉来说,在他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之外,还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乃至更多的姻缘可以选择。薛宝钗也是才貌兼具的绝世佳人,更是许多男人心目中的贤妻良母。但与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在艺术中的林黛玉截然相反,薛宝钗更向往滚滚红尘间的各种快乐,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言行举止无不合乎礼节,思想合乎社会道德规范,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
薛宝钗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一心想嫁给贾宝玉,为此没有原则地讨好别人,甚至阴险狠毒。事实上,她是一个善良的女性,有着自己做人的原则和立场,否则就很难理解,她为什么多次规劝贾宝玉读书仕进,尽管她明知道这会激起贾宝玉的反感,将自己推到贾宝玉的对立面,使其感情天平偏向林黛玉。是坚定的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她这么做,而且她也确实是为贾宝玉着想,并不见得是出于个人想做宝二奶奶的私心。过去人们对薛宝钗有着太深的偏见,这是不公平的。
在现在所看到的后四十回中,所有的恩怨都被戏剧性地化解了,一个并不高明但很有效力的调包计使一切变得十分简单。在宝玉、宝钗成亲的鼓乐声中,林黛玉泪尽而逝,木石前盟伴着如雨的泪水化作永久的遗憾。但金玉良缘最终使薛宝钗也成为无辜的受害者,贾宝玉的撒手而去使她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变成遥遥无期的等待。
在这场爱情、婚姻的角逐中,没有最后的胜利者,宝、黛、钗三人都是失败者和悲剧人物。悲剧并非源自三人的性格缺陷,而是来自那个压抑个性和自由的社会氛围与礼法制度,特别是与之相关的婚姻制度。
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这场有些三角恋爱色彩的爱情来说,它并不是一场三个青年男女之间的竞争和较量,因为谁都不是最后的胜利者。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以凄惨的夭折而告终,它葬送了所有的主角,有人失去了性命,有人因此而彻底绝望。贾宝玉、林黛玉无疑是一对悲剧人物,对两百多年来一直饱受读者指责的薛宝钗来讲,她又何尝从这段感情纠葛和其后的婚姻中得到过快乐?
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外,作品也写到了其他一些人的爱情悲剧,其中也包括像司棋这样的奴仆的爱情悲剧。对贾府里众多的奴仆们来说,没有人身自由的人生注定与爱情无缘,他们已完全失去恋爱的权利,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主子分配给他们的婚姻。悲剧在他们进入贾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皮鞭之下萌生的爱情不过使悲剧来得更快,更为惨烈而已。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青春:转瞬即逝的美好年华
青春无疑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年华,它可以体现为花容月貌,可以体现为纯真浪漫,可以体现为善良无邪,可以体现为激情活力,但同时它也是最为短暂的。它的转瞬即逝、不可逆转,让人深深感受到生命的残酷。对每一位成年人来说,在回首自己的青春年华时,不管当时是顺利还是坎坷,很少有不感叹、留恋的,在感叹、留恋之余,不由生出许多沧桑和凄凉来。
《红楼梦》捕捉到人生的这一深刻体验,并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言行充分表现出来。
作为一位衣食无忧、无拘无束的贵族少年,没有谋生的压力,贾宝玉显然比那些忙忙碌碌、迫于生计的同龄人要想得更深更远。这种处境使他能够摆脱俗世的干扰和利欲的考虑,站在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制高点上,直接面对生命的真义,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这些形而上的问题。也正是因为他站得太高,所以周围的人才难以理解,将其视为另类。
与林黛玉一样,贾宝玉具有诗人气质,他对时光的飞速流逝同样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他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停留在青春时代,拒绝长大,希望周围的人也同样不老,永远陪伴着自己。
也正是为此,贾宝玉喜聚不喜散,“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来享受和挽留人生中这段最美好的时光。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的欢聚注定是短暂的,而离别则是永久的。贾宝玉要对抗的不仅是俗世的虚伪和冷酷,还包括男婚女嫁、生老病死这些人类生存的基本规律,而后者是无法抗拒的。因此,他必须面对这一无比残酷的现实,不断地在短暂的欢娱之后陷入难言的失落与悲伤。
即便真的挽留不住欢聚时刻,他也不愿意看到离别,他幻想着以自己的早逝来回避离别。他和袭人的一段对话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哪里去就去了。”言语间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孤寂感和恐惧感。
清活字本《红楼梦》
生命:对存在的终极思考
在作品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曾多次谈及生死之事,两位身处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不去享受人生的盛宴和欢娱,却来讨论如此严肃、沉重的人生话题,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无论是宝玉的喜聚不喜散,还是黛玉的喜散不喜聚,都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两者的表现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本质则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出于对生命的无限留恋。
面对无法挽留的美好人生和青春岁月,他们感到伤感、无奈,更多的还是迷茫。因为在忙碌过、热闹过之后,剩下的只有冷清和离散,一切努力注定都是徒劳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反对和抗争什么,但并不知道自己想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他们只能凭个人的好恶和直觉,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或值得做的事情。
在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上,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存在许多相通之处的,也只有他们能真正理解对方,在寒冷的人生中相互扶助,获得一丝暖意。这是他们爱情的精神基础,他们有一种理想状态的知己之爱。
薛宝钗尽管善解人意,精通人情世故,但她毕竟是个现实主义者,活得过于理性和克制。在这一方面她是无法理解贾宝玉的。因此,贾宝玉对她虽有好感,有友谊,但没有爱情。
从这一点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总算在世间还可以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否则很难想象他们该是多么痛苦和孤独。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知音难找,他们都不愿意失去对方。尽管相互之间有误会,有猜忌,有冲突,那也是因为太在乎对方,太在乎自己的这段感情。对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人,谁会这样用心。
起初贾宝玉对死亡的想象还是充满天真和浪漫色彩的,他希望周围的人都用眼泪来埋葬他,他便能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告别尘世。但不久他就发现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当他看到龄官、贾蔷两人之间的恋情之后,终于深刻地体悟到:人生比自己原来所想象的还要残酷,因为他并非这个世界的主角,连别人的眼泪都“不能全得”,“只是个人各得眼泪罢了”,“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这让他彻底回到真正冰冷的现实,同时也更为痛苦而无助,“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唯其如此,他对别人的感情才特别珍惜。
人生苦短,年华似水,美好的青春不可永驻。时光的飞逝和不可逆转显示了生命的残酷无情,贾宝玉和林黛玉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他们为此而苦痛,而挣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或沉湎于对利欲的追逐,或因文化素养所限,要么回避,要么将其忽略,要么无法体验到。因此,他们也就无法理解宝黛两人独特的言行。
阅读《红楼梦》,可以领略作者对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和体验,这种领略注定是让人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人生,珍惜生命;更可以启发我们认真思考,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尽管我们注定难留青春,注定要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