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
针灸操作:如何得气与导气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现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针灸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取穴的准确性,更与"得气"和"导气"的操作密切相关。本文将详细介绍什么是"得气",如何促使得气,以及"导气"的具体操作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针灸治疗的精髓。
什么是得气
得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就是"针感"。气是宇宙中无形而又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既然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那么我们想要得气,必须要寻找气,我们人体有十二条经脉,想要得十二经脉之气,那么就必须要扎中十二经脉,因为十二经脉的气是类似细线一样的东西,所以要不断提插才有可能扎中十二经脉。针刺若得气,医师针下感觉滞涩而沉紧,就像在钓鱼时鱼吞钩饵的感觉,而如未得气,则针下的感觉,似在一个安静、空荡的房子里一样,什么异样的感觉都没有。并且针刺得气时不仅医师手下会有感觉,并且患者也是有感觉的,当针刺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出现酸胀、麻重的感觉。得气时,有的患者穴位处会出现红晕,呈淡红色,形状不规则,此时是正常的表现,并非过敏表现。得气是每一个针灸医生追求的东西,因为得气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患者经气的盛衰以及疾病的预后,较易得气的患者,病情通常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预后良好,不易得气的患者,通常病情较重,预后也较差。
促使得气的方法
调整穴位:如果医师取穴不准确或者取的穴位不对症,就会导致难以得气,所以医师在进行针灸前,首先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辨证取穴,取穴时要仔细确认,反复进行循按,下针时不得偏离。
轻针慢捻,慢针细捻:进针和捻转匀速融合,到达穴位底部后,还要持续行针三五分钟,这种手法在针破皮的一瞬间就容易开始得气,开始发挥作用,从表皮到穴位的深处,每一层都在得气和治疗。虽然进针慢,捻转幅度也不大,看似很平常,但捻转量是很大的,所以后劲很足,疗效维持时间长。
适当调整针刺方向:如果下针时角度发生偏差,过深或者过浅,都会导致难以得气,此时应当及时调整,如果经运针仍无针感,可将针在穴位停留片刻,再把针提至皮下,固定穴位皮肤,另行提插捻转。如仍无针感,可把针带稍向前后左右提插,但是要注意防止损伤局部组织。在出现针感的一刹那,稍加重手法运针,即能得气。
艾灸催气:加灸法在穴位上下经脉或者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用艾条来回温灸(或热敷)几分钟,加速经脉气血往来,再行运针,即可得气。这种方法对年老体弱者、阳气虚患者尤为适用,但对发热的患者不宜用。
候气法:如果不能及时得气,可以停留一会,等待气至的到来,因留针时经气能逐渐集聚于针下,然后再施以手法,比较容易得气。
刮针柄催气: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以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守气法:针刺得气候需要守住气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得气后,医师要全神贯注的、专心致志的体会针下感觉,得气后若随意改变针尖部位或盲目提插,很容易使已经出现的得气感应消失,此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针感,保持手不离针,或用拇、示两指持针不动,保证针尖不要偏离已得气的部位,或在原位施以轻巧的手法,必须坚持守住气。
医师保持正气:医师施针时,还要保证自己的身体状态处于良好的状态,医者无病,才能够调病人之病,才能够宁神定志、贯气于手。如此下针入穴,才能够更好的调动患者的正气,临证之时心中只有为患者解除病痛之念,而无私心杂念。如此临证之时正气在胸,宁神定志下针疗病,则患者正气得助,迅速得气,效如立影。
导气法
导气也就是行针或行气,这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将针由浅部轻轻捻动进入到深部,再由深部缓慢捻动回到浅部。导气法具有引导经气的作用,适用于气机逆乱之证。对于治疗虚实夹杂,寒热并存的患者效果显著,同时针对气机逆乱或气机不畅之症,临床应用也比较广泛。进行导气法时,针刺的强度要适宜,以中等强度为宜,既要使患者不感到针感太重又不是太轻;在导气时,患者会有明显的感觉,针下有传导感,且感觉是非常舒适的,医师在操作时尽量要达到要求,不补不泄,不快不重,徐入徐出,缓缓提插捻转,每次操作10-15分钟。在导气的过程中,万万不能丢气,如果在导气过程中丢了气,这就导致无气可导,也就没有任何治疗的意义了。
针灸使用的针分为很多种,而针灸得气,主要指的是使用毫针刺法后取得的针感。因为毫针针刺一般都可以深入到穴位以内,医生在穴位内部进行操作,能够较强的调动人体的经脉之气,从而可以产生得气的感觉。我们要知道得气是针灸效果的体现,只有针灸时得气,患者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原文来自《医师在线》202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