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怎么办?中暑喝什么吃什么?中暑刮痧与预防方法
中暑怎么办?中暑喝什么吃什么?中暑刮痧与预防方法
夏季高温,中暑成为常见的健康问题。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暑的应对方法、饮食建议以及预防措施,帮助您更好地应对中暑风险。
中暑怎么办?中暑解决方法5步骤,医师专家说明
感觉身体出现头痛、想吐、虚弱无力等中暑症状,或是发现有人中暑时,应该如何处理呢?改善中暑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降温”!遇到自己或他人中暑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荫凉:将中暑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环境中,例如有遮蔽物的树下、骑楼等处,同时注意周围环境与人群,避免影响通风效果,帮助中暑患者散热。
脱衣:脱去中暑患者身上影响散热的衣物,帮助患者缓解热伤害。
降温:利用浇花喷雾器往患者身上喷水雾,并搭配电扇吹风降温;或是用冰毛巾、冰袋,冰敷大动脉经过的颈部、腋窝与鼠蹊部,帮助降低中暑患者的体温。
喝水: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适度提供有盐分的冷开水或电解质饮料,帮助患者补充水分与体内电解质平衡。
送医:当患者中暑的程度没有减缓、或是超出能够处理的能力范围,应马上拨打119送医急救;在等待救援的同时,也应持续帮中暑患者降温。
中暑时的3种NG降温方法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改善中暑患者需要降温,但不建议泡冰水或用酒精擦拭,更不可以吃退烧药!
泡冰水:泡在太冷的水中会让中暑患者发抖、皮肤血管收缩,反而更难散热。
酒精擦拭:酒精会让血管收缩,反而不利身体透过血液循环来散热。
退烧药:食药署“药博士 正药说”专页说明,中暑体温升高是由于调节体温的机制失灵,与感染、发炎引起的发烧机制不同,因此使用退烧药不但无法缓解中暑,还可能增加急性肾衰竭、肝肾衰竭、凝血功能异常等中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中暑喝什么吃什么?白开水不是唯一选项,但中暑时别再喝冰饮解暑!
中暑的时候可以吃东西吗?当人体因为难以排汗、失去体温调节能力而中暑时,必须帮助患者降温与补水。而除了白开水以外,还有其他选择:
加盐白开水:身体需要补充水分来制造帮助散热的汗水,但如果只补充大量水分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不平衡,《1分钟救命关键!你一定要知道的居家急救手册》建议可以在1公升白开水中加入10克(2茶匙)盐巴,让患者饮用。
豆腐:针灸中医诊所院长黄献銘曾拍影片说明,传统豆腐成分包含硫酸钙(石膏)和盐卤,其中都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助于身体解热与维持电解质平衡,适合发热比较明显的中暑患者,而且盒装豆腐中的水也可以一起喝掉。需要注意的是,不使用石膏或盐卤的鸡蛋豆腐、豆浆,就不适合用来缓解中暑。
另外,黄献銘中医师也建议,感觉口干舌燥、不解渴的人,可以用乌梅汁或酸梅汤;烦躁感比较明显的人则可以用蜂蜜水。
不过,中暑时也有不能用来消暑补水的NG饮食品项!例如冰冰凉凉的绿豆沙太甜又太冰,反而会让人体的热气无法散掉;具有刺激性或利尿作用的酒与咖啡,会加速身体水分流失,对于需要补水防脱水的中暑患者来说也不适合;含糖饮料则会让血液往消化道集中,而无法输送到体表帮助散热。
中暑刮痧不是人人能做!解除阴暑与阳暑教你4个穴道按摩
感觉身体有点中暑时,不少人也会尝试用传统“刮痧”来刮除热气,这种方法真的有效吗?根据黄献銘中医师、王纬迪中医师与马光中医学林佳境药师的说法,在中医观点中,中暑可以分为“阳暑”与“阴暑”两种类型。阳暑是因为晒太阳或热气太多、体温偏高的情况,可以通过刮痧将多余热气泄掉;而阴暑则是受到冷气或冷饮影响,身体血管、毛细孔收缩,导致体内的热被闷住无法发散,这时就不宜用刮痧的方式解暑。
那么,除了刮痧以外,中医还建议如何消除中暑暑气呢?以下是帮助改善中暑症状的穴道:
阳暑:风池穴、合谷穴
阴暑:内关穴、神门穴
预防中暑怎么做?维持凉爽、定时补水最重要!
人会中暑最主要就是受外界温度与身体排热能力的影响,因此想要预防中暑,最重要的关键包括:
温度与湿度:高溫環境是最主要造成熱傷害的原因,而外界濕度也會影響身體排汗能力,而台灣多數區域長年相對濕度都偏高,因此只要是氣溫高於32℃時,中暑可能性就會大增。以下是特別需要預防中暑的情況:
環境:除了氣溫過高的日子以外,像是家中的頂樓容易直接受到日曬升溫、水泥房屋容易蓄熱;車內若沒有開冷氣的時候,溫度更是容易直線飆升!因此夏天時更要注意,別讓小孩、老人獨自待在無冷氣的車上,家中也可以多用隔熱窗簾幫助阻止熱氣滲入。
用品:例如會持續對身體加熱的泡熱水澡、泡溫泉、電熱毯等,即使不是在炎熱的酷暑,也可能造成中暑。
穿著:戴遮陽帽或撐陽傘、穿著寬鬆透氣的衣物,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散熱,避免吸收過多的熱而造成中暑。
补水:身体要通过排汗来散热,因此体内也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才能有效维持血液循环与汗水分泌。国民健康署建议每天至少喝1500cc白开水,也可以通过起床一杯水、用餐配杯水、外出要带水来帮助提醒自己喝水,千万不要等口渴才开始喝水;如果感觉白开水太单调,也可以加入新鲜水果或制作冷泡茶。
容易中暑的人有哪些?
以下人群因为身体机能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预防中暑:
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可能因为身体调节体温的功能较弱,或是对外界温度较不敏感,而容易出现脱水与中暑的危险。患有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的群体,也应特别留意中暑的可能性。
户外工作者、运动员:在烈日曝晒环境中大量身体活动,容易忽略防晒、导致身体负荷过多的热,也可能疏忽补水、发生脱水的情况。
肥胖者:BMI超过24以上的群体,由于身体的皮下脂肪会阻隔散热,加上基础代谢产生的热量更多,热量就更容易积滞在体内,引起中暑。
其他身体情况:例如睡眠不足、感冒、腹泻等,会导致体力、血液循环变差,或是身体水分流失而影响排汗能力,中暑的概率就会增加。另外,喝酒或服用部分药物,也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排汗效果,同样需要多加注意中暑的风险。
容易中暑的陷阱:看似凉爽的时间、地点,也要当心热伤害!
晚上也会中暑?
廖伟呈药师与日本睡眠学会医师坪田聪都曾分析,如果白天炎热时身体流失的水分未能及时补充,再加上房屋在白天日晒时吸收的辐射热,到了晚上也会持续向室内释放,待在室内又没有适当散热、加上身体排热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就有造成夜间中暑的可能性。
打赤膊/睡地板消暑?溪边玩水更容易中暑?
天气炎热又想省电时,很多人会选择少穿衣服或打赤膊,或是干脆睡在地板上以求消暑、防中暑。但赖睿昕中医师与周宗翰医师指出,在烈日下打赤膊不但容易晒伤,水分更容易蒸发,反而导致中暑更容易发生;而冰凉又坚硬的水泥地板会蓄积湿气,趁人睡觉时侵入人体,让人容易感冒,睡醒后常感觉腰酸背痛。
另一方面,溪谷、海边都是夏天消暑游玩的好去处,但朱柏龄医师提醒,溪边的石头、干燥地面都容易吸收大量热能,让周边环境升温,如果长时间待在岸上,反而有中暑的可能性;日本户外旅游网《Greenfield》也分享,在溪中玩水的清凉感,很容易让人忘记要喝水补充水分,有时就会因此脱水、发生中暑,这也是特别要防范中暑危险的情况。
本文原文来自ed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