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的战略地位及历史割据政权的短命命运
蜀地的战略地位及历史割据政权的短命命运
蜀地,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富饶土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其独特的盆地地形,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尤其是北面的剑阁和东面的长江三峡,更是被誉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然而,历史上在蜀地建立的多个割据政权,却无一例外地短命而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政权在如此险要的天险之地迅速覆灭?本文将为您揭示其中的历史奥秘。
川蜀之地为盆地地形,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堪称天险之地。蜀地的敌人基本只来自两个方向,北面和东面。北面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更有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往往以少量兵力便可防御得当。至于东面则有险峻的长江三峡控扼长江上游,还可以顺流而下痛击来敌,而来敌则需要逆流而上仰攻,因此只要封锁住水道便可无忧。地形优势堪称是得天独厚。
因此蜀地乃是天赐绝佳的割据称王之地,所以历史上先后有先秦时期的古蜀国、两汉之交新莽时公孙述建立的大成政权、三国时刘备建立的蜀汉、五胡乱华时氐人李雄建立的成汉和谯纵建立的西蜀、五代十国时王建建立的前蜀和孟知祥建立的后蜀、元末明玉珍建立的明夏等多个割据政权。
然而尽管坐拥非常富庶又有山河之险的蜀地,这些割据于此的政权全都短命不说,而且都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被突破天险灭亡,这些天险完全没有起到该起的作用。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张仪率军从金牛栈道出兵攻打古蜀国,蜀王迎战兵败身死。当年十月,存在上千年的古蜀国就宣告灭亡。
东汉光武帝刘秀兵分两路分别从北、东两个方向进攻盘踞蜀地的公孙述,公孙述虽然派刺客先后刺杀了汉军两路统帅来歙、岑彭,一度迟滞了汉军的攻势,不过大将吴汉接手后,沿长江进军在当年就覆灭公孙述。
263年八月,魏国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分兵两路攻打蜀汉,钟会与姜维在剑阁对峙,十月邓艾从阴平出奇兵顺利进入蜀地,在绵竹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父子,随后兵进成都,后主刘禅率众投降,蜀汉灭亡,司马昭灭蜀仅历时三月。
346年十一月,东晋名将桓温仅率万人便从荆州溯江西上出兵讨伐占据蜀地的成汉,次年三月就攻破成都,成汉灭亡。
413年五月,刘裕派朱龄石率军两万溯江西上西征蜀地的谯蜀政权,七月朱龄石便攻入成都,西蜀灭亡。
925年十一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名将郭崇韬率军六万攻打前蜀,仅在阳平关一战大破蜀军,之后各州县纷纷迎降,很快就兵临成都,前蜀皇帝王衍投降,唐军从出兵到王衍投降,前后仅七十天,前蜀就宣告灭亡。
964年十一月,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王全斌率军三万攻伐后蜀,次年正月攻破剑阁进入蜀地向成都推进,后蜀主孟昶见大势已去,献城投降。宋军从出兵到灭亡后蜀,前后用时六十六天。
1371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派汤和率军溯江西上进攻盘踞重庆和蜀地的明夏政权,派傅友德率军由陕甘南下进攻成都,傅友德三个月就攻入蜀地占领成都。
到了明末张献忠在蜀地建立大西政权,更是凤凰山一战就兵败身死,蜀地尽失。
可以观之,蜀地虽有山河之固,却也成了闭塞割据之势,很容易凭恃天险而生骄怠之心,以为有此天堑可以自保无虞,更容易因此而耽于逸乐,从而军政懈怠,所谓在德不在险,一旦军政败坏时遭遇外敌便会发生天堑变通途的糟糕情况,而且一旦天险被突破,马上就陷入无险可守的境地和无力回天的心理,只余投降一途。
本文原文来自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