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迷因狂欢与符号战争:DeepSeek爆火背后的传播心理图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迷因狂欢与符号战争:DeepSeek爆火背后的传播心理图谱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N52NV0L0552VN1M.html

从大年初一的晚上开始,DeepSeek的热搜话题几乎与春晚的话题持平,以此可见这一事件的影响力。换句话说,如果DeepSeek在美国的下载量登上首榜这件事儿避开春晚的传播档期,其传播势能可能还要翻上数倍。

1月27日,DeepSeek应用在美区下载榜上超越了ChatGPT

无论如何,这个被称之为“国运级”的应用伴着春风而来,“DeepSeek小力出奇迹”的网络讨论热情依然不减。在传播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迷因效应”,本文结合这一效应,简要分析一下DeepSeek爆火背后的传播心理与启示。

一、现象级传播:一场由迷因驱动的数字狂欢

2025年春天,DeepSeek的爆发式传播堪称互联网时代的经典案例。其App在中美应用商店的登顶,创始人梁文锋与游科互动CEO冯骥的"神仙对话",以及随之而来的网络攻击事件,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传播场域。

当我们在传播学框架下解剖这个现象时,"迷因效应"(MemeEffect)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揭示了其传播机制的本质。

迷因理论创始人理查德·道金斯曾指出:"迷因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实现自我复制。"在DeepSeek的案例中,至少形成了三重迷因裂变:

  • 技术迷因(AI生成质疑引发的技术想象)
  • 人格迷因(创始人"赛博文豪"形象的符号化)
  • 冲突迷因(登顶后遭攻击的戏剧性转折)

这三种迷因的叠加共振,使得传播过程呈现出指数级扩散特征。

社交媒体监测数据显示,关于"梁文锋回复是否AI生成"的讨论在48小时内衍生出超过200种变体文本,包括知乎的文言文仿写、B站的AI配音二创、小红书的"总裁体"文案教学。这种参与式传播正是迷因效应的典型表现——用户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成为迷因的改造者和传播节点。

二、迷因传播的深层心理机制

在DeepSeek现象的传播链条中,可以观察到三种关键心理动力的交织:

1、认知省力原则下的符号消费

公众对AI技术的复杂认知被简化为可传播的符号:梁文锋的文本被冠以"AI级文笔",技术参数争议被转化为"真假美猴王"的叙事框架。

这种认知降维恰好符合传播学者沃尔特·翁提出的"次生口语文化"特征——在信息过载时代,大众更倾向于消费经过符号化包装的"认知快捷方式"。

2、身份建构驱动的传播参与

在微博超话#AI作家梁文锋#中,73%的参与者进行了模仿创作。这种集体行为暗含社会认同理论中的表演性认同机制——用户通过模仿科技精英的话语风格,完成对"智识阶层"身份的想象性建构。正如传播学家丹娜·博伊德所言:"数字时代的身份是经由传播行为编织而成的流动织物。"

3、风险感知强化的传播黏性

网络攻击事件发生后,相关讨论的热度不降反升,这印证了风险传播的"黑天鹅效应"。公众在传播美国发起黑客信息攻击时,既满足了对技术风险的预警需求,又获得了"知情者"的身份优越感。这种危机传播的悖论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形成了独特的传播景观。

三、争议漩涡:迷因传播的暗面镜像

DeepSeek现象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技术话语权的符号战争。攻击者利用DDoS等手段制造的混乱,与支持者发起的"守护国产AI"运动,构成了传播场域中的两极对立。这种对抗性传播的背后,潜藏着三个深层次矛盾:

1、技术祛魅与再赋魅的博弈

当网友用"AI生成"质疑梁文锋的文笔时,实际上在挑战科技公司的权威叙事。这种逆向祛魅行为,反映了公众对技术黑箱的本能警惕。而DeepSeek支持者将攻击事件塑造为"悲情叙事",则是对技术权威的再赋魅尝试。这种拉锯战构成了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信仰冲突。

2、文化模因的排异反应

历史数据显示,任何被冠以"天才""大神"标签的公众人物,其传播曲线必然经历追捧期(平均28天)到质疑期(第45天左右)的转折。

DeepSeek创始人及其团队也不排队处在这个危险的文化排异临界点之上。互联网上的"造神-毁神"文化模因被无数案例验证过。

3、认知闭合需求与信息迷雾的冲突

在DeepSeek遭受来自美国的IP网络攻击的议题中,一半以上的网友更相信阴谋论解释。这验证了传播学中的认知闭合理论——当事实模糊时,人们会优先选择符合既有认知框架的解释方案。

攻击事件因此成为了各方投射焦虑的屏幕,真相本身反而在传播过程中被消解。

四、技术迷因的进化论:从传播狂欢到价值沉淀

当前传播态势呈现出明显的"莫比乌斯环"特征:技术讨论与娱乐化传播相互缠绕,严肃议题与段子创作难分彼此。要突破这种内卷化传播,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进化节点:

1、构建技术传播的意义之网

MIT媒体实验室的研究表明,成功的技术传播需要将硬核参数转化为文化叙事。DeepSeek可借鉴OpenAI将GPT-3技术包装为"AI诗人"的策略,通过建立技术特征与文化符号的稳定映射,避免传播价值的耗散。

2、设计可控的迷因释放机制

亚马逊的"Day1文化"传播案例证明,有计划的迷因投放比自然发酵更具可持续性。建议DeepSeek建立"迷因孵化器",定期释放经过设计的传播单元(如技术进展的拟人化叙事),引导传播走向深度价值讨论。

3、建立危机传播的免疫系统

参考微软应对SolarWinds攻击时的"透明阶梯"策略,可将安全事件转化为技术可信度的增强剂。通过建立可视化安全中心、开设白帽黑客奖励计划等手段,将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传播资源。

五、未来启示录:数字时代的传播法则重构

DeepSeek现象预示着一个新传播纪元的到来:在这个时代,技术即媒介,代码即修辞,用户即信道。

当AI开始参与迷因生产(如自动生成段子、智能剪辑二创视频),传统传播学理论面临根本性挑战。

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定义"传播主体"的概念——当人类与AI共同编织传播网络时,迷因效应将进化为更复杂的"超域传播"模式。

这场传播实验的终极启示或许在于:在算法支配的注意力经济中,真正的传播权力属于那些能够将技术理性转化为文化感性,在迷因狂欢中植入价值锚点的创造者。

DeepSeek的传播之路,才刚刚揭开数字文明剧场的幕布一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