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雅”字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雅”字解

引用
凤凰网
1.
https://fashion.ifeng.com/news/detail_2013_06/22/26693469_0.shtml

“雅”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最初的本义到后来引申出的“正”、“高尚”等含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本文将从字形演变、历史文献和学者研究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雅”字的文化内涵。


殷 甲骨文


汉 《说文解字》 篆书

清 吴大澂 篆书


汉 《张迁碑》 隶书


唐 褚遂良 楷书

“雅”的字义被解释为“正”,大约是从《诗大序》开始,所谓“雅,正也”。后世还有“雅正”一词,意思是合乎规范。又有“高雅”、“典雅”、“文雅”、“优雅”等对雅字的修饰,都是强调雅的高贵和气度不凡。所以,我们到国家大剧院这样的高雅殿堂欣赏艺术,不仅须着正装,而且要正襟危坐,正颜厉色。

但是,章太炎先生曾经指出,雅字训正,只是后起之义,并非原意。按照《说文》的记载,“雅”字古文写作“疋”,所以,大雅、小雅又写作大疋、小疋,雅是疋的假借。后来以正训雅,或许是因为正与疋的字形比较接近吧。但章太炎认为,这又是一种误解。《说文》解释“疋”字,认为它的上半部是腿肚子和髂骨的象形,而下半部“从止”,有走的意思,所以又说“问疋何止”,并训疋为记,似乎就是当年的“走转改”,而大雅、小雅则无非是“问疋”之后的纪事之诗。

这是就“疋”字的性质而言。还有一种是就字的声调而言,而章太炎恰恰长于此道。梁启超说:“其治小学,以音韵为骨干,谓文字先有声然后有形,字之创造及其孳乳,皆以音衍。”具体到“雅”字,《说文》称“楚鸟也”,但居住在秦地的人用秦地方言就称这种鸟为“雅”。章太炎先生进一步指出:“雅即雅乌。”考《事物异名录》,雅乌又名乌雅、慈乌、慈雅、寒雅、孝乌、黑乌、祥禽、吉乌、善禽、老鸦等。它的命名很可能与它的叫声有关,所谓“以其声调言也”。有意思的是,对于这种“鸟”的叫声(即雅声)的命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秦声”(秦地方言与音乐)的代称。李斯《谏逐客书》就有“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杨恽《报孙会宗书》也有“家本秦也,能为秦声”;“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呜呜”;太炎先生甚至认为:“所谓乌乌秦声者,即今之梆子腔也。”

不过,“雅声”如何能一变而为“秦声”的代称,再变而为文化的正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秦声与雅声这一层关系,还有更重要、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即近代许多学者都注意到的秦、周、夏三代生存空间内在一致性这个特点。他们认为,西周尊雅,是因为西周王畿曾是夏人故地的原故。对此,朱东润先生曾有很详尽的考证:

“《大·小雅》既为西周之诗,然则,何以不称大、小周,而称《大·小雅》?”应之曰:“《大·小雅》者,大、小夏也,犹言大夏、小夏之诗云尔。《荀子·荣辱篇》:‘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王引之曰:‘雅读为夏,夏谓中国也,故与楚越对文。’《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其证。古者夏雅二字互通,故《左传》齐大夫子雅,《韩子·外储说右篇》作子夏。此雅夏互通之证也。”(见《诗三百首探故》)

这样看来,雅很可能就是夏的转借,于是又有雅音和雅言。梁启超曾经指出:“荀氏《中鉴》左氏《三都赋》皆言:‘音有楚夏’,说的是有楚音、夏音之别。”(《释四诗名义》)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当时言语,方言之外有‘雅言’,‘雅言’就是‘夏言’,是当时的京话或官话。孔子讲学似乎就用雅言,不用鲁语。”(《经典常谈》)《论语·述而》中就曾记载了这种说法,所谓“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见,雅被定于一尊,成为中国文化中正统、高贵的象征,“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首先是沾了王畿之地的光,是一种地缘政治概念,此后才演化为王官文化、宫廷文化、政治文化。恰恰是在这个基础上,雅这个词才陆续引申出“正确”、“规范”、“高尚”、“文明”、“美好”等诸多含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