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牵手玉柴机器:产教融合新模式探索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牵手玉柴机器:产教融合新模式探索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在产教融合方面展开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师资队伍等创新举措,探索出一条校企联动、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近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现场工程师班的学子们,带着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职业的憧憬,前往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认识实习活动,开启了他们从校园到职场的“预体验”之旅。
图1 现场工程师班认识实习开班
2023年6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携手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并获立项。2024年6月,双方联合创办了“高端装备制造现场工程师学院”,探索形成了“双主体、双师、四阶段、五对接、工学交替”的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联动优势互补高质量育人。
图2 “高端装备制造现场工程师学院”开班仪式
图3 “双主体、双师、四阶段、五对接、工学交替”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落实双主体育人。一方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通过引入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对照玉柴新一代国六发动机生产线的设计理念,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规划设计智能制造车间,用于学生实践教学和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场地,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校企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接岗位,共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紧密结合企业的岗位要求,按“学生——学徒——员工——现场工程师”四阶段递进的成长路径实施培养,学生与企业师傅签订师徒协议,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企业跟随师傅进行实践学习,“工学交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图4 校企共建的智能制造车间
二是打造双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学校老师深入企业,学校制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将企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案例融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产,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企业导师走进校园,企业选派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过程。企业导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为学生传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团队成员共同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分享教学经验和实践案例,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图5 校企联合开展教研活动
三是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培养质量。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工学交替管理制度,通过定期检查、阶段考核、岗位考核、综合评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确保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建立了“五对接”的质量保障机制,定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考核评价进行更新和优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自项目开展以来,现场工程师班学生学习成效初显,他们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在企业实践中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善于思考,积极参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校企共建的创新教学团队和科技服务团队,在服务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为区域大中小企业服务、解决技术难题10余项,开展生产性实践项目30余项,为企业提高效益和增加产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师生共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登记科技成果9项。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