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河:如何从涓涓小流演变为中越边境的起点?
北仑河:如何从涓涓小流演变为中越边境的起点?
北仑河,这条位于中国和越南边境东段的界河,不仅是中国海岸线南端的起点,更承载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令人瞩目的是,其河口的三角洲同样面临着与鸭绿江口类似的淤积问题。
北仑河的源头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境内的十万大山,具体在大瑶山脉的南麓。它的流向起初是朝向东北,随后转向东南,最终在中国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之间的南中国海北部湾汇入大海。
北仑河流域面积广泛,涵盖了1187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达到761平方公里。这条河流全长约109公里,其下游从木河村起始,至东兴镇的60公里河段,成为了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天然边界。东兴市与芒街市,分别坐落于两国一侧,是这条界河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城市。
北仑河的上游地区地势险峻,河水湍急;而下游则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沿途经过的众多村庄和城镇,都得益于这条河流所提供的宝贵水资源和优越的灌溉条件。最终,北仑河在广西的东兴镇与越南芒街间汇入北部湾,不仅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端起点,更承载着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意义。
北仑河口分为东支和南支,这一地理特征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北仑河口的主河道并非朝南,而是向东流入大海,这使得东支成为中越两国边界的一部分。然而,如今东支面临着严重的淤积问题,若持续淤积,可能面临淤堵的风险。这种淤积不仅会损害河流的通航能力,还会对周边生态和防洪安全构成威胁。相较之下,越南侧的北仑河口南支在地图上显得更为宽阔。
北仑河口南支,这条位于南岸的河流,从东兴镇对岸的芒街起始,一路沿着北仑河,经过独墩、中间沙南侧的汊道,最终抵达茶古岛的东北角。而北仑河口的三角洲,其大部分区域都位于越南境内。
谈及北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这里可谓是植物资源的宝库。沿河两岸,生态环境保持着原始而自然的状态,成为了众多野生动植物理想的栖息地。同时,河流水量充沛,为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涵盖了防城区和东兴市,占地大约30平方公里。这个保护区主要以湿地生态系统为特色,其中红树林区域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连片红树林,还是中国大陆海岸线面积最广的红树林。这些宝贵的红树林资源,不仅为众多鸟类、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和繁殖环境,还有助于抵御海岸侵蚀,守护海岸线免受风暴潮的侵袭。
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以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著称,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让我们追溯一下,北仑河是如何成为中越边境的。在秦朝时期,越南的北部地区曾是中国直接统治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演变,西汉和东汉时期,中国在这一区域设立了交趾郡等九郡和交州进行管理。到了唐朝,又设立了安南都督府来负责这片土地的治理。
然而,在北宋初年,越南获得了独立,但此时的边界划分并未有现代意义上的精确标准。两国间的边界线历经多次调整,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在雍正年间,越南曾试图向广西、云南推进其边界,但雍正帝考虑到越南“累世恭顺”的背景,最终决定将部分中国领土赐予越南。这样的历史变迁,也为今天的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1883年,法国入侵越南,企图利用越南作为入侵中国西南地区的跳板。面对这一局势,清政府挺身而出,向法、英等国阐明中、越之间的“上邦—属国”关系,并派遣军队援助越南抗击法国。
在中法战争于1885年结束后,双方达成了《中法新约》。随后,在1898年,清朝政府又与法国签署了《中法越南条约》,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边界。该条约以竹山为起点,沿着北仑河自东向西延伸,直至河心,从而确立了北仑河下游60公里的水道为中越两国的国界。
北仑河口矗立着一块大清国一号界碑,它静静地诉说着大清帝国时期的边界划分历史。如今,这块界碑被珍视为历史文物,被玻璃罩细心保护,旁边还建有亭子为其遮风挡雨。
而在边界条约签订后,法国侵略势力开始通过越南深入云南和广西,进一步拓展其在中国南部的影响。北仑河畔的东兴成为了前沿阵地,法国因此决定在此修建一座桥梁以加强对中国广西的管控。
北仑河铁桥的建设工程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启动,中法双方共同商订了建设协议。法国负责提供技术和材料,而施工任务则由中国承担。这座桥梁不仅见证了中法之间的边界变迁,更承载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
北仑河铁桥横跨在中国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交界的北仑河上,成为中越边境不可或缺的交通要冲。这座桥梁的落成极大地推动了东兴市的繁荣,不仅加速了东兴与越南芒街之间的边境贸易往来,更使得两地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贸易量激增。在抗战时期,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崛起,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相继沦陷,中国广东、福建等地与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被切断。此时,东兴便担当起了重要的“生命线”角色,借助这座铁桥,无数侨批与抗战物资得以从东南亚运回国内。
这条通道不仅运送了大量的侨汇,还承载着友好国家和海外爱国侨胞的慷慨捐献与援助,源源不断地将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在抗战的危亡时期,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1957年这座铁桥的拆除,同年11月17日又兴建了第二座桥。这座新桥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越两国的经贸交流,更成为了连接广西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