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被“睡神”盯上是种什么体验?聊聊发作性睡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被“睡神”盯上是种什么体验?聊聊发作性睡病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65713178&efid=bJhzX9eXkpkoJD0MtvgeaQ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正和朋友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旁,欢声笑语间,筷子刚夹起一片鲜嫩的牛肉,突然,眼前一黑,毫无征兆地进入了梦乡,手中的筷子“啪嗒”一声掉进锅里,溅起的汤汁让周围的人一阵惊呼。又或者,你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阳光洒在身上,正计划着去超市买点生活用品,下一秒,却直挺挺地倒在地上,陷入沉睡,路人纷纷投来惊讶和担忧的目光。

这不是电影里的奇幻情节,而是发作性睡病患者真实的生活写照。这种罕见的睡眠障碍疾病,让患者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随机睡眠键”,随时随地都可能陷入不可控制的睡眠状态。

被“睡神”缠上的生活

在湖北,11岁的西西就被这恼人的“睡神”缠上了。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授课,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讲,西西却眼皮越来越沉,脑袋不住地点头,最后“咚”的一声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起来,一节课要睡着好几次,为此没少挨老师批评。回家写作业时,作业本摊开,笔还握在手里,他却已经进入了梦乡。更惊险的是,连走路时他也会突然“秒睡”,有一次差点摔倒,幸好被同学及时扶住。

还有18岁的高三女生小王,身为艺术生的她,站在画架前,画笔在画布上涂抹,构思着下一笔的色彩,可困意却如潮水般袭来,她的身体不受控制地缓缓倒下,画笔在画布上划出一道突兀的痕迹。小王多年前就出现了嗜睡的毛病,起初并未引起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愈发严重,上课、写作业、坐车,甚至连站着的时候都可能随时睡着,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

这些患者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随机睡眠键”,生活、学习、社交,每一个原本普通的日常场景,都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睡意,变得充满了挑战和意外,也让我们不禁好奇,这神秘的发作性睡病,究竟是何方“妖孽”?

什么是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就像是身体里的睡眠“开关”失灵了,无法正常调控睡眠与清醒的状态。据统计,我国发作性睡病的患病率约为0.033%,虽然看似比例不高,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患者数量也不容小觑。

它的主要临床表现“花样百出”,第一个便是日间过度睡眠。这可不是普通的爱犯困,患者白天会突然发作不可控制的睡眠,哪怕前一晚睡足了觉,第二天依然会在各种意想不到的时刻,毫无征兆地陷入梦乡。睡眠持续时间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像被瞌睡虫牢牢抓住,怎么也挣脱不开。比如学生可能在课堂上突然趴在桌上睡着,上班族会在开会时突然“掉线”,司机甚至可能在驾驶过程中瞬间入眠,这对他们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都构成了巨大威胁。

猝倒发作也是发作性睡病的一大典型症状。通常由生气、愤怒、恐惧、大笑等强烈情绪,或者体育活动等因素诱发。一旦发作,身体就像突然失去了支撑,骨骼肌的肌张力瞬间消失,患者可能会突然低头、膝盖发软跪地,甚至整个人直挺挺地摔倒在地,但意识始终保持清醒。整个过程一般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不等,发作结束后,身体又能恢复正常。

除了上述两种,患者还会出现夜间睡眠障碍。夜间睡眠不再是安稳的休憩时光,而是充满了各种波折。夜间睡眠中断频繁,一会儿醒来,一会儿又入睡,睡眠效率大打折扣。睡眠瘫痪也很常见,在刚入睡或即将醒来时,患者感觉自己意识清醒,却全身动弹不得,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禁锢在床上,还可能伴有强烈的濒死感,令人恐惧万分。入睡前幻觉也会来“捣乱”,在入睡或觉醒前,患者会看到、听到或感觉到一些并不存在的事物,像是闯入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

揭秘发病原因

关于发作性睡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完全明确的答案,不过大量研究表明,它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

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神经元特异性丧失,是发作性睡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分泌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分泌的神经肽,它在维持觉醒、调节食欲、控制心血管功能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当分泌素神经元特异性丧失,分泌素的分泌量大幅减少,就会导致睡眠-觉醒节律出现紊乱,进而引发发作性睡病。

多基因易患性也在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作性睡病不是由单一基因决定的,而是多个基因相互作用,增加了患病的易感性。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发作性睡病有着密切的关联。在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中,超过98%的人携带HLA-DQB106:02基因,部分2型患者也有携带,这一基因使得发病风险升高了200倍。不过,HLA-DQB106:02虽然是重要的易感遗传因子,但它的作用还需考虑其多态性以及协作基因,才能更好地解释发作性睡病伴随的如恐慌症和自闭症等症状的发生。

环境因素和免疫反应也与发作性睡病的发病脱不了干系。感染和强烈心理应激可能是发病的导火索。比如,2009-2010年大流感后,有研究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会诱发嗜睡发作。2015年有研究表明,流感病毒核蛋白含量较高的灭活疫苗,在接种后的表位可通过分子模拟的方式诱生下丘脑泌素受体2的抗体,该抗体干扰下丘脑泌素的信号转导,导致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增加。部分发作性睡病患者体内的TRIB2(tribbles homolog 2)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识别Hcrt的CD4+和CD8+T细胞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表达升高,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免疫应答,通过递呈给CD4+T细胞,引发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

那些令人困扰的症状

发作性睡病的症状就像一个个“小恶魔”,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困扰。

白天不可控制的睡眠发作,是最让患者头疼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突然陷入睡眠,无论是在工作会议中、课堂上,还是在与朋友交谈时,甚至是在开车这样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这种突然的睡眠发作,让患者无法正常地完成日常活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据统计,有70%以上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每周至少会出现一次白天不可控制的睡眠发作,有些患者甚至每天都会发作多次。

睡眠瘫痪也是常见症状。患者在刚入睡或即将醒来时,会感觉自己意识清醒,却全身动弹不得,仿佛被紧紧束缚在床上,想喊喊不出,想动动不了,还可能伴有强烈的窒息感和恐惧感。这种体验一般会持续数秒到数分钟,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性伤害,但却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阴影。有研究表明,大约有50%-8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都经历过睡眠瘫痪,其中有部分患者每周都会发作多次。

猝倒发作同样让人防不胜防。当患者突然遭遇强烈的情绪波动,如大笑、愤怒、恐惧时,或者进行一些剧烈的体育活动,身体的骨骼肌肌张力会突然消失,导致患者瞬间失去支撑,可能会突然低头、膝盖发软跪地,甚至整个人直挺挺地摔倒在地。尽管意识始终保持清醒,但这突如其来的倒地,不仅让患者身体受伤,还常常在众人面前陷入尴尬的境地。有数据显示,60%-70%的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会出现猝倒发作。

睡眠幻觉也在折磨着患者。在入睡或觉醒前,患者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生动逼真的幻觉,可能会看到一些奇怪的光影、人物,听到一些诡异的声音,或者感觉到有物体触碰自己。这些幻觉让患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的世界,分不清现实与梦境,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除了这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自动行为。在睡眠发作后,患者看似清醒,却会进行一些无目的、单调重复的动作,比如不停地揉搓衣角、反复开关抽屉、无意识地在房间里踱步等。这些行为患者自己往往意识不到,等清醒后回忆起来,也感到十分困惑。睡眠时不自主的肢体运动也时有发生,患者的腿部、手臂等部位会突然抽搐、抖动,影响睡眠质量。长期受发作性睡病的困扰,患者的记忆力也会逐渐下降,常常丢三落四,刚刚发生的事情可能就记不起来了,这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目前的治疗手段

面对发作性睡病这个“难缠的对手”,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手段,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生活方式是基础且重要的一环。规律的作息时间就像给身体的生物钟上了精准的发条,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一般建议成年人每晚睡7-9小时,这有助于稳定睡眠-觉醒周期。控制体重也不容忽视,肥胖往往会加重发作性睡病的症状,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内,能减轻身体的负担。情绪管理也很关键,尽量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都可能诱发猝倒发作,学会用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白天有意安排1-2次小憩,每次15-30分钟,能有效减轻日间的困倦感。

药物治疗则是对抗发作性睡病的“主力军”。对于日间过度睡眠,中枢兴奋剂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传统的中枢兴奋剂如苯丙胺,它能促进突触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强食欲素对脑干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兴奋作用,让患者保持清醒。不过,这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长期使用容易成瘾和产生耐受。新型中枢兴奋剂莫达非尼则更受青睐,它通过激活下丘脑觉醒中枢,达到催醒作用,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莫达非尼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觉醒水平,改善日间嗜睡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抗抑郁剂主要用于改善猝倒症状。选择性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和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不仅能治疗猝倒,还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比如文拉法辛,它可以调节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有效减少猝倒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过,抗抑郁剂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可能会引起口干、便秘、头晕等不适,且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弹。

夜间睡眠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佐匹克隆及短半衰期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夜间睡眠中断。氯硝西泮是治疗REM睡眠期行为障碍的首选药物,它能有效抑制REM睡眠期的异常行为,让患者在夜间能得到更好的休息。

心理治疗同样不可或缺。发作性睡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往往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专业医生进行的睡眠相关认知行为治疗,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改变不良的睡眠认知和行为习惯。通过松弛疗法,让患者转移注意力,减少对睡眠质量的过度关注,减轻精神压力,增强面对疾病的信心。家属和朋友也要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营造一个温暖、包容的生活环境。

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虽然发作性睡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风险。

健康饮食是基石。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就像给身体的能量供应设定了稳定的节奏。早餐要吃得丰富,像全麦面包搭配鸡蛋、牛奶,既能提供碳水化合物,又有优质蛋白质,为上午的活动储备能量;午餐荤素搭配,多吃蔬菜和瘦肉,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晚餐则不宜过饱,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同时,要限制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酒精会干扰睡眠结构,让睡眠变得支离破碎;咖啡因虽然能暂时提神,但过量饮用会导致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影响夜间睡眠质量,像咖啡、浓茶、巧克力等都要适量食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比如橙子富含维生素C,能增强免疫力;菠菜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对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有益。

规律的生活作息也很关键。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周末也不例外,让生物钟像精准的时钟一样稳定运行。比如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早上7点左右起床,长期坚持,身体就会适应这样的睡眠节奏。白天适当午睡也是个好习惯,15-30分钟的小憩能让大脑和身体得到短暂的放松,缓解日间的疲劳,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夜间睡眠。同时,要避免长时间熬夜,熬夜会打乱生物钟,使身体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紊乱,增加发作性睡病的发病风险。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压力大时可以通过和朋友聊天、看电影、逛街等方式释放压力。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也不容忽视。如果存在脑外伤、颅脑肿瘤等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引发发作性睡病。比如脑外伤可能导致大脑神经细胞受损,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和传递,从而干扰睡眠-觉醒节律;颅脑肿瘤如果压迫到与睡眠调节相关的脑组织,也可能诱发发作性睡病。所以,及时治疗这些潜在疾病,能为预防发作性睡病筑牢防线。

对患者多些理解

发作性睡病患者的生活,就像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他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不适,还要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

在学校里,学生患者可能因为频繁在课堂上睡着,被老师批评不认真听讲,被同学嘲笑是“瞌睡虫”,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逐渐变得孤僻,不敢主动与他人交流。在工作中,上班族患者可能因为突然的睡眠发作,错过重要的会议、延误工作进度,被领导指责、同事抱怨,职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出门在外,他们随时可能在公共场合睡着,遭遇尴尬,比如在公交车上睡着坐过站,在商场里突然倒地入睡,引来众人异样的目光。

这些来自外界的不理解和歧视,像一把把尖锐的刀,刺痛着患者的心,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他们不是不想集中精力学习、工作,不是不想像正常人一样拥有规律的生活,只是这可恶的疾病,让他们身不由己。

所以,我们要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支持。当看到身边的人突然睡着时,不要嘲笑,不要指责,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或许就能成为他们黑暗世界里的一束光。家属和朋友更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关爱,陪伴他们一起面对疾病,鼓励他们积极治疗。患者自身也要勇敢地面对疾病,不要被疾病打倒,积极配合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与疾病顽强抗争。

发作性睡病虽然目前还无法完全根治,但只要我们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再加上科学的治疗,他们一定能够在与疾病的斗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晴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