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青少年“心理免疫力”
如何增强青少年“心理免疫力”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标率仅为6.4%,提升青少年“心理免疫力”,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迫在眉睫。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对其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了家庭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了国事,家长要系好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粒纽扣”。但在现实生活中,较多家长并未意识到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家庭氛围、养育方式、亲子关系等等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尽管有的家长发现了问题,但仍旧对如何提升青少年“心理免疫力”,如何系好其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粒纽扣”而感到困惑。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简述,以家庭教育为着力点,为提升青少年“心理免疫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策略。
心理启蒙:重视心理意义与影响
“心理免疫力”是免疫概念进入心理学领域,衍生出的一个词语,主要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或减弱这些情绪的程度,从而保持心理稳定平衡,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心理免疫力”就像心理健康的外在保护,有了较高的“心理免疫力”,有了强有力的保护壳,心理健康素养自然能够稳步提升。虽然我们无法运用测试机体免疫力的方式来检测“心理免疫力”,但“心理免疫力”的低下,在青少年的外显情绪、行为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都有直观地体现,以下是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A同学经常不和班级同学一起出操,会经常性的一个人待在教室当中,有自残的行为。班主任发现这一现象后,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A同学就医后被诊断为中度抑郁。通过班主任与A同学及其家长交流发现,A同学的父母关系不和睦,经常性爆发争吵。父母平常忙于工作,对A同学的关心、陪伴较少,亲子之间为数不多的交流以父母对A同学的批评、指责为主。
案例二:B同学是一个比较阳光开朗的女孩儿,多才多艺,学习成绩在班级当中也是名列前茅,但是B同学经常表现出害怕,没有自信的状态。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也不敢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喜欢一个人独处。班主任了解发现B同学还有一个弟弟,父母有严重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B同学在家里存在感很弱,父母对其的关心也很少。由于缺少关注,久而久之B同学内心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在以上两个案例当中,家庭都是青少年“心理免疫力”低下的重要成因,家长要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具有敏感性,对于已经出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单纯在青少年身上找原因,应综合分析父母自身的关系、情绪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等,追根溯源,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心理免疫力”。
家庭和谐:家庭注重沟通与喜乐
加强家庭沟通与情感表达,经营良好的夫妻关系,倾听孩子心声,不把学业作为聊天的唯一话题,鼓励家庭成员之间表达喜怒哀乐,为孩子营造轻松喜乐的家庭氛围。不要做“焦虑型”的家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日常交流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夸赞,采用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帮助青少年建立内心自信。过度严厉的责罚与要求可能会增加青少年心理压力进而引发过分焦虑甚至抑郁情绪。家长要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倾听孩子的喜悦抑或是烦恼,体会孩子的所思、所想,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馈,孩子存在的焦虑情绪及时疏导,为孩子提供坚定的心理支持。于父母而言,随着孩子的成长,亲子沟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可能存在叛逆等心理,父母要给他们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提供适当的引导即可。父母也应尽可能地与孩子展开平等的沟通交流,鼓励孩子理性而又积极面对来自人际交往、学业等方面的压力或支持。有了可以“无话不谈”的家庭,有了喜乐的家庭环境,有了支持和依靠,青少年的“心理免疫力”才能逐渐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也能够逐步提升。
知识助力:父母增强心理学知识
相较于生理上的健康而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较容易被父母所忽视。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都被发现于校园,父母无法及时识别青少年的情绪异常并加以干预。此外,由于缺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抵触心理,不认为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孩子真正出现心理问题时,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和疾病有病耻感,导致青少年会采用隐藏等错误方式来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家长应加强对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储备更多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有助于家长提升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敏锐度。但家长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也对社会、学校以及班主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网络媒体为媒介,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微电影等方式,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与家庭心理教育方法以一种更接地气,更易理解的方式向大众呈现,减少社会和家庭对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污名化,让家长在较短时间内较为轻松地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实践。家长为孩子提供更科学、更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提升“心理免疫力”。除了自我学习,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校、班主任等主体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班主任要开展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例如家长学堂等。以家长们急需解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主体,开展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多样的活动,家长能够在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加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为提升青少年“心理免疫力”助力。
榜样示范:长辈和同辈提供榜样
青少年以家长为榜样家长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素养。青少年很多的自我行为都是以模仿开始,家长的行为方式便是其主要的模仿源。家长对自我情绪的处理方式、应对焦虑的方法、人际沟通方式等,在孩子的眼中就是“榜样”。家长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在生活中能够言传身教。一方面家长要适当的将自己的情绪、焦虑等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能清晰地认知情绪,准确识别情绪。家长也要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情绪,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积极的模仿源。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提升青少年“心理免疫力”,更能提升家长的“心理免疫力”,提升家庭整体心理健康素养。
家长寻找同辈榜样虽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个性,但相同年龄段的孩子存在着共性发展规律,孩子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多的共性问题,家长可以寻找同辈榜样进行交流、学习。班主任在家长寻找榜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要明晰自身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帮助家长找到自己可以学习的榜样。家长们可以在班级当中形成“互助小组”,定期组织分享活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青少年“心理免疫力”。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家长应敏锐洞察孩子的心理状况,把握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免疫力”,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