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真相大反转,高鹗竟从“罪魁”变“功臣”?
《红楼梦》作者真相大反转,高鹗竟从“罪魁”变“功臣”?
《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一直是红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从传统的"曹著高续"到如今的"无名氏续",这一转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本文将为您揭示程伟元、高鹗在《红楼梦》整理过程中的真实角色,以及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曹著高续"到"无名氏续"的颠覆
在大众的认知里,红学研究历经百年,似乎诸多问题已有定论。然而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少曾被视作定论的观点正不断被推翻。
就拿《红楼梦》的作者来说,很多人因中学学习,认为其为曹雪芹著、高鹗续。家中若有较老版本的《红楼梦》书籍,大概率也会这样标注。
但如今,人民文学出版社及许多地方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已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高鹗与程伟元整理。这一转变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
乾隆五十六年冬至,程伟元与高鹗用木活字印刷了《红楼梦》,此前,《红楼梦》以抄本形式在小范围流传,因抄书成本高,多为达官贵人传阅。
程伟元、高鹗印刷的版本被称为“程本”,其中乾隆五十六年冬至的版本为“程甲本”,乾隆五十七年二月的版本为“程乙本”。他们并非为了赚钱,而是出于对《红楼梦》的喜爱,且当时市面上抄本版本不一,他们希望通过印刷让其更好地传播保存。
程伟元在序中提到,《红楼梦》当时很受欢迎,但不知作者是谁,虽听闻曹雪芹其人,但不确定其为作者。他见过120回的回目,经过十几年搜寻,找到了部分后40回内容,且与高鹗一同整理。
高鹗也在序中说明,自己当时备考枯燥,应程伟元邀请参与整理工作。从古人写书先内容、再分回目、最后定回目名称的习惯来看,当时应有完整的120回文本,因为回目需概括内容,若写不完内容便无法确定回目。
胡适质疑与红学界的反击
然而胡适并不相信程伟元与高鹗的说法。胡适从书外考证到嘉庆年间张问陶的诗注,其中明确写道高鹗补了《红楼梦》后40回,这成为他的“外证”。
之后,他又从书中寻找“内证”,如书中判词与后续情节不符,贾宝玉前后行为矛盾,史湘云、香菱、凤姐等人物的判词与后续情节存在差异等。基于内证和外证,胡适认为后40回并非曹雪芹所写,是高鹗等人对《红楼梦》进行了删改。
但也有不少红学家持不同观点。曹雪芹的朋友富察明义写过20首绝句咏叹《红楼梦》,其中后三首描绘的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的结局与现行120回情节吻合,说明在曹雪芹活着时,可能就有较完整的120回版本。
此外,舒元炜在乾隆五十四年作序的《红楼梦》版本中提到了120回的回目,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中记载其朋友杨畹耕在乾隆五十五年购得80回《石头记》和120回《红楼梦》两个版本,且福建巡抚监考时偷看《红楼梦》的故事也发生在更早之前,这些都表明120回的《红楼梦》在程伟元、高鹗刊印之前就已存在。
而且,张问陶诗注中的“补”字含义模糊,可能只是勘校工作,并非续写。
诸多证据表明,程伟元、高鹗基本从恶意篡改者转变为对《红楼梦》有保全功绩之人。至于后40回是否为曹雪芹所写,目前仍存疑。
有红学家提出,曹雪芹可能写过两本书,早期的《风月宝鉴》(也叫《石头记》)中宝黛爱情故事占比少,多为秦可卿、王熙凤等人的风流韵事,后来在此基础上反复增删改,加入对人生的理解,形成120回本《红楼梦》。
曹雪芹可能因身体原因未完成完整修订,导致前80回也存在前后不一之处,脂砚斋批语与后面情节不符,可能是批的并非120回《红楼梦》,或者曹雪芹对部分情节修改未让脂砚斋看到。
读者视角与红学研究的新思考
对于读者而言,《红楼梦》后40回中贾宝玉参加科举考试,看似人设崩塌,但他参加乡试后便决然离开,这或许是曹雪芹的一种表达。
香菱判词、凤姐判词的解读也存在诸多争议。如今出版的《红楼梦》前80回是基于抄本体系修订整合,后40回因抄本系统缺失只能选择程高本,这就导致读者会感觉前后差异大,而像白先勇先生从一开始就读完整程高本系统,便不会有这种割裂感,这也是部分人坚持120回都是曹雪芹所写的原因。
研究《红楼梦》的版本问题,虽难有确切答案,但却是一次绝佳的学科训练和思维体操。俞平伯先生早年坚定反对程伟元、高鹗,认为后40回是续写,但晚年他表示胡适和自己腰斩《红楼梦》有罪,程伟元、高鹗保全《红楼梦》有功,这种学者不断修正观点、趋向真理的态度值得尊敬。
正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用 “无名氏” 标注续作者,表明问题存疑,也为后续研究留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