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蛇的古生物学家:从恐惧到揭秘“蛇祖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怕蛇的古生物学家:从恐惧到揭秘“蛇祖先”
引用
中国科学院
1.
https://www.cas.cn/cm/202502/t20250207_5046634.shtml
易鸿宇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古爬行类动物研究。尽管她害怕蛇,但通过科学研究克服了恐惧,并在蛇类起源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易鸿宇在野外考察。受访者供图
偶然的有趣发现
2011年,易鸿宇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主攻有鳞类古生物研究。在一次“高中生进大学实验室”活动中,她给两名学生布置了一个简单又好玩的任务:用CT设备扫描几件早期有鳞类生物的头骨化石。他们发现,唯一生活在海里的沧龙有着非常特别的内耳结构。这让她意识到内耳结构可能与生物的栖息环境有关。于是,她开始研究现代蛇类的内耳结构,最终在以内耳为表征结构的化石蛇类听力系统的演化研究领域,成为国际上第一批开展此类研究的学者。
蛇的四肢去哪儿了
蛇类起源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演化之谜是:距今9000万年前,许多蛇都长着“小脚儿”,那么蛇的四肢去哪儿了?是水生适应导致的退化,还是穴居挖洞导致的退化?
易鸿宇在研究中发现,生活在8000万年前的帕塔戈尼亚恐怖蛇是已知最早没有四肢的蛇类之一。通过CT技术精确测量与扫描,她还原出这种原始蛇类的三维内耳结构,并与40多种现代蛇和蜥蜴进行对比,发现它们有着相似的膨大球形前庭。这表明,原始蛇类是现代蛇类的近亲,且具有穴居习性。这一发现为蛇类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蛇祖”真容蛇年见
2024年,易鸿宇和团队在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的化石库房中,发现了距今70万至20万年的蛇类脊椎骨化石。这一发现填补了蛇类演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为理解蛇类与古人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易鸿宇的女儿今年3岁,在妈妈的影响下,她对蛇类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准确区分有毒蛇和无毒蛇,眼中毫无惧色。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科学报
热门推荐
医生教你正确使用萘普生:剂量、禁忌和注意事项
布洛芬vs萘普生:止痛效果、副作用和适用人群的差异
服用萘普生必知:饮食禁忌与用药注意事项
天水至成都旅行攻略:沿途必游景点及特色美食一览
戛纳红毯礼服开线,高叶坦诚应对引热议
高叶主演《蔷薇风暴》《再青春》,演绎职场女性成长
冯小刚监制新剧《重影》:一桩无尸凶案里的女性救赎
三种实用方法轻松去除葡萄酒瓶标签
五菱宏光油改气经济账:1-2年回本,但这些短板需注意
一文读懂朱砂:价格波动背后的多重价值
基督徒佩戴朱砂引争议,专家:关键看是否赋予灵性意义
二极管在最新款手机中的神奇应用
TVS二极管:汽车电气系统的守护神
自制粘米粉,让烘焙更有趣味
太原市万柏林区太白街社区:党建引领“四方融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企业内部冲突的管理技巧计划
粘米粉的养生密码:从食材到良药的蜕变
太原33年前抢劫杀人案告破,5名嫌犯落网
求职自荐书写作攻略:结构、内容、语言全方位指导
石菖蒲亩产多少公斤
端午节的小知识:粽子又称角黍?为何要饮雄黄酒?
石菖蒲:益智开窍良药
石菖蒲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续写神药石菖蒲的传奇
伤风感冒后洗澡会延长病程吗?
感冒了洗澡好还是不洗好
德国和法国的关系如何发展?
水上年,非遗年,科技年,巳巳如意乌镇年!
2024服贸会|北京市文旅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十佳案例发布,人工智能技术占比超50%
乌镇十二节气习俗:从春节到腊月的民俗文化
弥渡县的山水与人文之旅:必去的十大景点推荐,从密祉古镇到太极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