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99“室温超导”假象源自Cu2S一级结构相变
LK-99“室温超导”假象源自Cu2S一级结构相变
2023年,韩国团队提出LK-99室温超导引发全球热议,多个研究组重复实验后,均未测得超导所具有的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研究显示,LK-99中的类似超导转变源于其杂质Cu2S的结构相变,后者导致电阻率骤降,并在实验中得到复现,充分证明LK-99不是室温超导体。
1. 引言
超导体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迈斯纳效应)两个特征,可用于电力传输、超导磁悬浮、核聚变等能源领域。此外,超导是一种宏观量子现象,可以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讯等信息领域。自1911年第一个超导体被发现以来,超导体临界温度 (Tc) 从最初的液氦温区
主要发现者Sukbae Lee和Ji-Hoon Kim的姓氏缩写以及发现时间1999年,将这种材料命名为LK-99。该韩国团队的结论基于LK-99表现出的两种特性:室温下能在磁铁上以倾斜姿态悬浮以及电阻率陡降。室温超导体在电力传输、强磁场和信息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可能引起能源领域的重大变革,甚至引起工业革命[5-8]。因此LK-99的提出不仅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也吸引了众多社会人士的讨论,并且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报道。
随后,若干科研团队尝试重复LK-99的实验,有多个LK-99悬浮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但没有任何科研团队观测到完全抗磁性和零电阻行为[9-12]。有一些团队在几十微米的样品中观测到半磁悬浮现象,他们认为这可能与超导体中的迈斯纳效应有关,但由于样品过小,无法测量其电阻。而另外一些团队对半悬浮现象给出了理论分析,认为这些现象和超导电性无关。虽然不同研究组制备样品的物性各不相同,但是LK-99中电阻陡降的行为一直未被复现,而对LK-99电阻陡降行为的重复是判断其是否为超导体的关键。
2. 数据猜测
韩国团队论文中提及的XRD数据表明LK-99中有Cu2S杂质,因其含量不到10%而被忽视。然而超导探索中很多类似超导转变的行为都是杂质引起,因此对杂质的分析是排除假象的关键一步。根据文献报道,离子导体Cu2S在400 K附近有一个从高温六角相转变为低
3. 实验设计
图2 (a)S2样品电阻率随升降温的变化关系,插图为对数坐标下电阻率和温度的对应关系;(b)S2样品相变附近放大图,此图和LK-99在400 K左右的行为基本一致;(c)S1样品电阻率随升降温的变化关系,整体表现出绝缘体行为,说明纯的LK-99应该更绝缘;(d)S1样品相变附近的放大图[16]
磁化率数据也说明这个混合物是一个抗磁性材料[15]。如图3(a)所示,在1 T下磁化率随温度 (MT) 的升降温曲线显示S2在2—400 K都是抗磁行为,且在380 K能看到明显的相变,而且
4. 后记
韩国团队合成LK-99的反应中产物不唯一:合成1份铜掺杂铅磷灰石 (纯LK-99) ,会同时产
使其在短时间内得到澄清,这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去伪才能存真,可以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资源和精力,让科学研究保持在重要的方向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