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潭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优势
福建平潭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优势
福建平潭,作为中国第五大岛和福建省第一大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近年来,平潭在海洋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渔业、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等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还在海上风电开发和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将详细介绍平潭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独特优势。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洋渔业
2023年,平潭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8.88万吨。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产量为10.32万吨,海水养殖产量为34.28万吨。渔业总产值方面,2023年平潭渔业产值约为79.4亿元。
滨海旅游业
2023年,平潭接待国内外游客1026.15万人次,同比增长45.7%;实现旅游总收入105.84亿元,同比增长66.7%。
海洋交通运输业
截至2023年底,平潭船舶运力已达600万载重吨。水路总周转量达146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2.19%。港口货运吞吐量达172.43万吨,同比增长52.6%。集装箱标准箱位达12.9万标箱,同比增长7.5%。
海上风电发展情况
平潭已开发大练、长江澳2处海上风电场和4处陆上风电场,累计装机容量达45.95万千瓦,年发电量预计26亿千瓦时,发电量实现年均增长50.8%。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情况
近年来,平潭累计投入资金约12亿元,实施了龙王头海滩养护、海坛湾与坛南湾海岸生态修复、竹屿湾生态整治与修复、平潭大屿生态岛礁建设、君山片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
发展优势
平潭地理位置优越,开发空间广阔,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自然条件和通过海洋经济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潜在优势。
资源优势
平潭海洋资源优势突出,是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省第一大岛,主岛面积是厦门本岛的2倍。平潭海域面积6064平方公里,占福建省海域总面积的4.46%。平潭海岸线长408公里,占福建省海岸线长度的12.27%,其中可利用的岸线长约73公里,拥有良好的港湾和优越的深水岸线,可建万吨位级别以上的有姜上、娘宫、渔庄等10多处。平潭有居民海岛11个,无居民海岛339个,面积在500平方米至5平方公里的海岛占平潭海岛总数量的49.4%,纳入海洋发展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76个。沿海滩涂和水域广阔,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水产资源丰富,有鱼、虾、蟹、藻、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等697种,其中,鱼类242种、虾蟹类75种、软体动物(贝类)169种、藻类153种。平潭有多种经济价值高的名贵水生珍稀动物,如中国鲎、锯缘青蟹、鲍鱼、厚壳贻贝、龙虾、海胆等。沿岸线外发育一定宽度的滩涂62.93平方公里,占福建省滩涂面积的3.1%,人均滩涂面积0.26亩,底质多为沙泥或泥沙,适宜养殖各种贝类紫菜。
区位优势
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福建自贸区的组成部分、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际旅游岛,平潭拥有“实验区+自贸区+国际旅游岛”区位叠加优势,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是将来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口岸,在闽台农渔、旅游、新能源利用和航运等产业融合方面将大有作为。
生态优势
平潭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稳居福建省第一,“平潭蓝”成为常态。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三十六脚湖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在Ⅲ类水质标准及以上,小流域水质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净土力度持续加大,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提升至99%。海洋生态保护持续加强,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标准要求,整治修复岸线长度约54.7公里、海域面积约156.3平方公里。2019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文化优势
壳丘头遗址,是闽台史前文化之源,被考古学界认为是研究南岛语族起源的关键区域。平潭与高校、考古科研单位建立交流和合作,持续推进开展壳丘头遗址、龟山遗址、榕山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承办了第十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论坛”,举办了三届南岛语族文化学术宣传周及“史前文化与环太平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项目影响力逐步扩大,福建闽东地区丰富的史前海洋文明不断被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