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睑板腺功能障碍专家共识:诊断和治疗解读
中国睑板腺功能障碍专家共识:诊断和治疗解读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睑板腺开口异常和睑板腺分泌功能障碍。随着相关理念更新和新技术迅速发展,用于MGD的检查设备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了满足我国MGD临床诊疗需求,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等相关学术组织的专家,在《我国睑板腺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的基础上,针对MGD各种检查技术临床价值、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共识性意见,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MGD诊断规范化,提高MGD的诊疗水平。
一、诊断
MGD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体征,参考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一)症状和病史
评估症状:MG的症状常与其他眼表疾病类似,其中干涩、烧灼感、异物感、酸痛、痒、视力波动或模糊6个症状与MGD具有较高的相关性。MGD的症状具有晨起较重、下午减轻的特点。使用干眼问卷量表可帮助筛查出潜在MGD患者。临床常用问卷量表及其适用范围建议参考《中国干眼专家共识:检查和诊断(2020年)》,其中患者干涩感标准评估问卷适用于MGD相关干眼的症状评估。
采集病史:病史中应记录生活习惯、睡眠情况、伴随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皮肤玫瑰座疮、脂溢性皮炎等),有助于判断病因。
(二)体征及分级标准
MGD典型体征主要包括睑板腺开口、睑板腺分泌物性状、睑板腺排出能力和睑板腺腺体结构4个方面异常,次要体征包括睑缘形态异常、泪膜异常。分级评分采用每只眼上、下睑分别记录分数方式。
- 睑板腺开口异常:主要包括睑板腺开口堵塞、狭窄、移位、先天性缺乏等。其中,开口堵塞最为常见,是MGD的特征性体征,表现为酯帽、隆起和酯栓,因睑板腺导管末端堵塞和分泌物与角化细胞碎片混合物堆积所致。
睑板腺分泌物性状异常:可进行分级评分,以所见最高级分数为检查结果。此外,还可进行睑板腺分泌物脂质成分分析、蛋白组学及炎性反应因子检测。
睑板腺排出能力异常:于下睑睫毛线外侧、中央5个睑板腺开口范围内向眼球施力,观察可排出睑板腺分泌物的睑板腺开口个数。
睑板腺腺体结构异常:采用各种睑板腺成像技术观察和评估睑板腺结构,主要包括红外照相技术、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等。
睑缘形态异常
(1)睑缘充血:MGD可伴有睑缘充血,即血管扩张,慢性炎性反应刺激可导致新生血管形成。
(2)Marx线前移:Marx线前移造成睑板腺开口移位于结膜,可逐步导致睑板腺开口狭窄、闭塞和导管周围纤维化,为不可逆状态,睑板的压力很难使睑板腺脂质排出。
(3)睑缘角化:睑缘部位过度角化,呈湿疹样外观,是角蛋白沉积所致。伴有免疫性炎性反应者常见,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特应性皮炎等
(4)睑缘肥厚:睑缘增厚和后沿变钝,失去锐利边缘。
(5)睑缘形态不规则:主要因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增厚或局部瘢形成所致,表现为睑缘切迹、睑缘扭曲等。
泪膜异常:泪膜破裂时间、结膜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泪液分泌量、泪膜脂质层厚度、瞬目质量等检查,对综合评估MGD患者的眼表泪膜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方法和分级评分标准参考《中国干眼专家共识:检查和诊断(2020年)》。
其他检查和检测技术
蠕形螨感染、菌群失调、眼表炎性反应等多与MGD并存。
(1)蠕形螨检查:建议参考《我国蠕形螨睑缘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中相关内容对蠕形蠕进行检查,病原学诊断主要依赖光学显微镜检查或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2)眼表微生物检测:MGD患者的眼表细菌普发生明显改变。对于伴有明显眼表感染表现的MGD患者,可采用结膜囊分泌物涂片、细菌培养、PCR等方法检查病原体。16S rRNA测序法、宏基因组检测法也是可用的检测技术。
(3)眼表炎性反应因子检验:MGD伴有眼表性反应。流式细胞学检查法可用于检测泪液中的炎性反应因子。商品化试剂盒如InflammaDry、a淋巴毒素快速免疫检测试剂盒及泪液渗透压试剂盒等,可用于即时检测,建议参考《中国干眼专家识:检查和诊断(2020年)》。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睑板腺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2023年)》中对MGD病理特征的描述,诊断MGD应重点关注2个方面体征,即睑板腺开口状态和睑板腺分泌情况。
(1)睑板腺开口异常:包括睑板腺开口堵塞、狭窄、移位、闭锁、先天性缺乏等。
(2)睑板腺分泌异常:包括睑板腺排出能力异常和(或)分泌物性状异常。(1)和(2)出现任意一条,即可诊断为MGD。
当患者具备以上任意一条但无临床症状时,断为无症状型MGD。及时对此类患者进行诊断启动治疗,有助于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
二、治疗
(一)治疗原则
去除或减少病因,防控易感因素,恢复睑板服功能,改善眼表微环境,抑制炎性反应,预防并发症。
(二)治疗方法
- 物理治疗:是MGD的基础治疗,包括睑缘清洁、局部热敷、眼睑按靡等。
(1)睑缘清诘:可有效减少睑酯堆积和细菌滋生。常用方法包括用稀释的无泪配方婴儿浴波擦拭睑缘,使用含次氯酸、茶树油等有效成分的专用睑缘清洁湿巾。一般每天清洁1或2次,维持1-3个月,具体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决定。
(2)局部热敷:为普遍推荐的MGD治疗方法。MGD患者的睑酯黏碉度增高,热敷可通过融化睑酯改善睑板腺分泌功能。常用方法包括热毛巾、热水袋、红外线设备及化学发热眼贴等热敷。热敷温度推荐40~45℃,一般每天1或2次,每次持续时间>5 min,维持2周以上,具体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决定。热敷时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烫伤,避免压迫眼球。睑缘炎性反应较重、睑酯分泌量多的患者,应避免热敷。
(3)眼睑按摩:通过挤压睑板腺,排出堆积在睑板腺内的异常睑酯,改善睑板腺阻塞状态。方法包括手法眼睑按摩、加热按摩一体设备辅助按摩。手法眼睑按摩包括自行牵拉按摩法、玻璃棒法、睑板腺垫板法、睑板镊法等,推荐每1~2周治疗1次,维持1个月以上。设备辅助按摩具有恒温、恒压或压力易控制等特点,可直接对眼睑进行热敷和按摩,治疗效果持续时间较长,安全性良好。
(4)强脉冲光治疗:采用5001 200 nm强脉冲光在眼周进行治疗,可融化睑酯,抑制新生血管,抗炎、祛螨,改善泪膜稳定性和患者主观感受。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皮肤类型和状态选择参数。通常治疗3次,每次间隔24周。联合睑板按摩效果更佳。强脉冲光治疗前须摘除角膜接触镜。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皮肤水疮、前额脱发、光敏感、面部红肿、虹膜睫状体炎。局部皮肤存在感染或开放性伤口等情况时,禁止行强脉冲光治疗。
-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人工泪液、局部抗菌祛螨治疗、局部抗炎治疗、全身抗炎治疗和促进角膜修复。
(1)人工泪液:MGD常导致泪膜脂质层异常泪液蒸发过强,从而引起干眼。对于出现干眼的MGD患者,推荐优先选用促进脂质分泌、含脂质或模拟脂质成分的人工泪液点眼,脂质成分中含有不同浓度的矿物油、磷脂等。对于长期使用人工泪液者,推荐优先选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全氟己基辛烷与泪膜脂质疏水层结合,可稳定泪膜-空气界面,从而延缓泪液蒸发,相关滴眼液已在国内完成3期临床研究,有望成为MGD相关干眼的治疗用药。
(2)局部抗菌祛螨治疗:明确细菌感染或蠕形螨寄生时应给予局部抗菌、祛螨药物,通常选用眼用凝胶或眼膏涂抹于眼睑。常用抗菌药物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常用祛螨药物包括甲硝唑、茶树油、秋葵制剂。新型祛螨药物洛替拉纳已在国内完成3期临床研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望得到进一步验证。
(3)局部抗炎治疗;常用抗炎药物包括非笛体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抗炎效果好、起效快,对伴有睑缘炎性反应者建议使用眼膏涂抹睑缘,但在应用期间应注意监测眼压变化。免疫抑制剂对有免疫因素参与的MGD或伴有的睑缘炎相关角膜结膜病变有治疗效果。MGD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的抗炎治疗建议参考《中国干眼专家共识:治疗(2020年)》
(4)全身抗炎治疗:对于重度MGD,建议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主要应用其抗炎特性而不是抗菌作用)。使用方式主要为口服。用药期间应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对于合并酒糟鼻、脂溢性皮炎、玫瑰座疮等全身皮肤炎性反应者,建议与皮肤科联合治疗。
1四环素类药物:推荐使用强力霉素(又称多西环素,常用剂量为200 mg/次,每天1次,一般疗程为1~2个月)或米诺环素(又称美满霉素,常用剂量为50 mg/次,每天2次,维持2个月)。
2大环内酯类药物:儿童推荐红霉素(常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30~40 mg/d,分3或4次服用)。成人推荐阿奇霉素(常用剂量为500 mg/d,连续口服3d,停药7d,1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相较于四环素类药物,阿奇霉素具有治疗效果明显、治疗时间短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5)促进角膜修复:MGD伴有角膜上皮损伤者可采用含生长因子类滴眼液或血清制剂滴眼液和眼用凝胶进行治疗,上述药物效果不佳时推荐采用自体血清局部治疗。
- 其他治疗:包括4个方面
(1)改善饮食结构:建议减少高糖、高油脂、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量。增加w-3脂肪酸摄入量可改善泪液分泌功能,缓解MGD症状。
(2)辅助治疗和功能训练:针对MGD相关干眼的辅助治疗建议参考《中国干眼专家共识:治疗(2020年)》。不全瞬目可导致睑板腺排出功能障碍引起MGD,因此对于不全瞬目患者须进行瞬目训练。具体方法:嘱患者完全闭眼23 s,再睁眼,每天训练100200次。
(3)手术治疗:睑板腺导管探通术联合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MGD的症状和体征,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对于同时伴有结膜松弛症、睑缘畸形、倒睫以及难治性角膜溃疡等者,应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
(4)中医治疗:主要从脾胃湿热、外邪及痰湿、气血方面论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刺、刺络拔罐、中药熏洗与雾化、使用含中药成分的眼贴等。
(三)不同严重程度MGD的推荐治疗方案
轻度MGD:健康宣传教育,祛除病因,改善饮食结构,清洁睑缘,热敷,按摩眼睑,点用人工泪液。
中度MGD:在轻度MGD治疗基础上,采用强脉冲光治疗、局部抗菌治疗、局部抗炎治疗。
重度MGD:在中度MGD治疗基础上,采用全身抗炎治疗,促进角膜修复,必要时可考虑行睑板腺导管探通术。
内容摘自:中华眼科杂志 2023 年11月第59 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