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的杰作与悲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的杰作与悲怆

引用
三联生活周刊
1.
https://mpre.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do?artId=236486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这件珍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备受推崇。

2019年初,"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览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祭侄文稿》。这件创作于758年的墨迹,被元代鲜于枢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与《兰亭序》真伪存疑不同,《祭侄文稿》作为墨迹流传有序,是颜真卿确定无疑的真迹。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衣雪峰指出,《兰亭序》的风格属于优美,而《祭侄文稿》则属于壮美。从美学角度来看,《祭侄文稿》的成就可能超越了《兰亭序》。然而,由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国内学界通常不会过分强调颜真卿对王羲之的超越。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祭侄文稿》纸本墨笔及卷中题跋(视觉中国 供图)

据媒体报道,东京展览吸引了超过5万名中国观众专程赴日观展,引发了关于"珍贵文物是否应该外借展出"的讨论,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全民谈书法"的热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祝帅表示,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书法热"以来罕见的现象。祝帅本人对《祭侄文稿》有着特殊的情感,因为他在2008年参加台湾学术交流时错过了该作品的展出,这次展览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作为展览的重头戏,《祭侄文稿》被安排在第一展厅的特别区域,观众需要排队观看,且不能在展品前驻留。祝帅回忆说,为了仔细观摩,他利用午饭和晚饭时间排队观展多达10次。虽然《祭侄文稿》对他来说已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作品,但看到原作时,他还是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震撼。

祝帅将颜真卿的超凡技艺比喻为冰山式的书写。他认为,颜真卿通过粗细的变化,创造出纸面二维艺术的三维纵深感。例如,第四行的"刺史"二字使用藏锋笔法,形成凝重的效果;而"亡侄"二字则用干枯淡墨,展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赠"字的修改过程,更是体现了颜真卿高超的书法技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一直致力于书法理论的研究,他出版过《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一书,在书中破解了一部分已经失传的古代笔法。邱振中认为,《祭侄文稿》中的某些字保留了点画之间连接的游丝,这让我们更容易窥测到颜真卿当时所用的笔法。例如"赞"字的书写轨迹与后世不同,使用中锋进行了复杂的点画变化。这种已失传的绞转笔法在王羲之传本墨迹和《祭侄文稿》中均有体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祝帅(黄宇 摄)

《祭侄文稿》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更是一篇充满悲怆情感的祭文。元人陈绎曾在《祭侄文稿》上做跋:"沉痛彻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现存的《祭侄文稿》是这篇祭文的草稿,共23行,234字。从墨色的变化可以看出颜真卿在书写时略显凌乱的状态。除了墨色之外,观者还可以通过连续性极强的线条感受到作者情绪的起伏与情感的流露。

《中正之笔:颜真卿书法与宋代文人政治》一书的美国作者倪雅梅在书中写道:"当写到常山如何陷落时,颜真卿的悲痛之情使得在叙述过程中的停顿极其明显。他先写了'贼臣拥众不救',然后涂去,重新又写,'贼臣不救……'但是他又不能很明显地写出太原尹王承业所做的可怕之事,所以他把'拥'字再度涂去,只是简略地写到'贼臣不救,孤城围逼'。"这种非正式书写的特点,让颜真卿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更容易被读者感受到。

颜真卿获得的良好声誉也给他的作品加了分。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杜浩分析道,"安史之乱"是唐王朝命运的转折点,也是颜真卿书法创作的分水岭。在安史之乱之前,颜真卿只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像并碑阴记》等四部作品流传至今。而在安史之乱之后,这位26岁即中进士,家族世代为官的人终于具备了成名的条件。784年,已进入古稀之年的颜真卿受命劝降叛军李希烈,最终他被缢杀。

倪雅梅提出,颜真卿所取得的显赫的艺术声誉是基于某些政治原因,而非纯粹的审美原则,这样的判断虽然站不住脚,但她所说"一个人的书法面貌应恰好是他性格的自然流露",即发现书法与人格的契合点,这一点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跟王羲之充满书卷气的特征,以及逐渐被后世演化成"妍媚"的风格相比,颜真卿书写中所体现的"朴实"与"拙",形成了他写作风格中雄壮宽博的庙堂之气。这种作品与人品相关性的讨论是否科学仍值得商榷,但拥有家国情怀的颜真卿确实是在悲怆中,谱写出了一部为世人所称颂的旷世杰作。

本文原文来自《三联生活周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