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妇联创新“1335”机制,织密留守儿童关爱网
新县妇联创新“1335”机制,织密留守儿童关爱网
2024年,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在妇女儿童工作中,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总结新经验,用心用情办好妇女儿童民生实事,创造和形成了一批富于实践性、有较强示范推广价值的创新成果,让可感可及的民生服务惠及更多妇女儿童和广大家庭。从今日起,信阳女性之声特开设“巾帼创新展风采”专栏,聚焦全市妇联创新实践案例,展现妇女工作新突破、新成果,传递妇联服务妇女儿童、助力基层治理的“她智慧”和“她力量”。
织密“1335”温情网
筑牢留守儿童关爱墙
新县积极响应全国妇联、省妇联“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工作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信阳市委、市政府对新县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一本台账、三大阵地、三支队伍、五项服务”为核心,汇聚关爱力量,提升关爱效能,共同发力,用心用情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本台账:精准把脉,动态跟踪
新县妇联联合县民政、教育等部门,动员教师、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网格员等,对留守儿童开展地毯式摸排,建立“一人一档”信息台账,涵盖儿童健康状况、教育保障、家庭监护等关键信息,同时纳入系统进行动态管理。通过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进一步压实家庭主体责任。深入落实“一月一走访、一季一排查”机制,确保关爱不漏一人。目前,已组织“爱心妈妈”与2831名留守困境儿童实现精准结对。
三大阵地:筑牢根基,服务有力
一是健全心理健康服务阵地。依托阳光驿站、妇女之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等场所,搭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平台,招募11名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专家为“爱心妈妈”专家智库,公开热线电话,为全县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服务1531人次。通过个案辅导、团体活动,帮助儿童化解成长困惑。
二是健全家庭教育指导阵地。依托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家风家训馆举办红色家风故事讲座163场,吸纳70名“巾帼法律明白人”加入“爱心妈妈”团队,宣传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广大家庭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实现科学依法带娃。
三是健全亲子阅读活动阵地。统筹利用图书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资源,打造爱心妈妈和留守困境儿童沟通交流平台,让留守困境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亲子阅读、兴趣培养、健康教育等暖心服务。通过“云上新县”和妇联宣传矩阵实时发布活动信息,实现关爱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三支队伍:专业赋能,合力破题
一是组建爱心妈妈队伍。发挥“头雁”效应,动员各级妇联主席、妇联执委、三八红旗手等带头加入爱心妈妈队伍;举行“爱心妈妈”启动仪式,发布招募倡议书,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争做“爱心妈妈”;聚焦儿童困难需求,根据“爱心妈妈”专长匹配服务,确保帮扶精准到人、温暖到心。
二是组建专业指导队伍。建立以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为主的“医护妈妈”“教师妈妈”等专业团队,鼓励她们为留守儿童提供特色服务。开展“爱心妈妈”法律知识、心理健康、沟通技巧、家庭教育培训10余场,不断提升专业服务水平,让“爱心妈妈”的关爱更专业有效。
三是组建志愿帮扶队伍。联动爱心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爱心妈妈”物资帮扶支持团队,在寒暑假、“六一”等重要节点,开展各类关爱活动32次,圆梦微心愿1000余个,实现物资帮扶与情感关怀并重,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温暖。
五项服务:常态浸润,暖心陪伴
新县妇联以“五个一”活动为抓手,通过“看一场红色电影、做一次志愿服务、去一趟文体场馆、读一本励志好书、上一堂安全教育课”,将关爱做在经常、化为日常。陪伴留守儿童在儿童关爱中心、图书室、博物馆开展红色观影活动20余场;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小小讲解员”培训,在红色历史场馆开展志愿讲解30次;组织留守儿童到体育馆、露营公园、文化广场开展亲子趣味运动93次;开展“爱心妈妈伴成长 红色经典润童心”等亲子阅读活动85次;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安全知识讲座34场、消防演练17次。每年举办暑期“足球夏令营”和“校长杯”联赛,进一步丰富留守儿童的假期精神文化生活。
下一步,新县妇联将持续深化“1335”工作机制,聚焦需求、整合资源,依托“家长学校”“儿童之家”等阵地,推动关爱服务常态化、品牌化。通过“爱心妈妈”的温情接力,让留守儿童从“被关怀者”成长为“自信追梦者”,真正实现“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