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突破思维局限:用“冰山模型”深度解析问题的本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突破思维局限:用“冰山模型”深度解析问题的本质

引用
36氪
1.
https://m.36kr.com/p/2324290142510722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常常习惯于从表面现象出发,寻找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往往难以根除问题。本文将介绍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冰山模型,帮助我们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andonix

什么是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是一种系统思维模型,用于理解问题的根源。它不是简单地根据事件或其他表象做出反应,而是深入到表象之下,揭示导致问题存在的动机。通过应用四步模型,可以帮助确定核心问题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冰山"是对日常问题的完美隐喻。就像海面上的冰山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隐藏在水下一样,问题的表面现象往往掩盖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只有深入挖掘,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冰山模型的四个层次

冰山模型从上往下包括四个层次:事件、模式、结构和心智模型。每往下移动一个层次,都能进一步深入挖掘新的内容,同时有助于转换视角,以便找到导致事件发生的系统和世界观。


治标不治本将永远无法彻底治愈疾病。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导致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针对这个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

1. 事件

事件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是我们可以观察、感知和切身经历的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努力去探寻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某个特定问题的出现,那唯一可见的就只能是事件。例如,一个人暴饮暴食就是一个事件。

2. 模式

仔细观察后,也许就能看到一些重复出现的情况。暴饮暴食不是单一事件,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情况是如何重复发生的。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趋势。

3. 结构

再往下走一个层次,我们就会提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模式的存在?"通常情况下,你可能无法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因为不同变量都可能导致这种行为的出现:

  • 物质方面:容易接触到不健康的食物。比方说,家里冰箱装满了甜食;又或者,家附近有许多售卖垃圾食品的商铺。
  • 环境方面:这个方面可能有更多的影响因素:工作压力大;家里缺乏锻炼器材;同住的家人或者朋友喜欢在晚上享受大餐。
  • 习惯方面:这主要指的是我们自身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例如,一感到无聊就开始吃东西,并且吃的还是一些并不健康的食物。

4. 心智模式

冰山模型的最底层,隐藏着我们根深蒂固的信念、原则和个人价值观,这些都能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这也是导致某些事情出现的核心原因。例如,一个人之所以暴饮不食,可能是因为他曾生活在一个压力很大的环境当中,于是现在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这个人就会选择暴饮暴食。在这种情况下,食物被视为朋友,一个能"理解"并具有安抚能力的情感伴侣。

很多时候,这些观念可能已经深深融入到一个人的意识中,深到和自身几乎融为一体。除非有意识地把它们暴露出来,否则将永远难以克服自身的鲁莽行为。

如何利用冰山模型发挥个人优势?

认识冰山模型后,下一步自然而然就想了解的是:怎样才能使用这个模型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能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关注冰山模型的顶部层次(即事件),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我们更需要解决我们根深蒂固的信念,从而产生持久的变化。或者换句话说,要自下而上地解决问题。对此,希望下面的框架能够有所帮助:

无论什么时候,当你发现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楚导致这种行为的心智模式是什么。然后,再针对心智模式进行调整。

1. 转变心智模式

如上所述,第一步需要先了解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比如说,暴饮暴食有可能是童年经历导致的结果。例如,也许你的童年特别艰难,或者很少能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在《身体从未忘记》(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一书中,作者解释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所需的支持,那他很可能会通过酒精、暴饮暴食、甚至毒品来寻找慰藉。长时间下来,有人会将压力与过去经历或习惯联系起来,在我们分享的例子当中,即指的是食物。

要改变这一思维链,首先,承认压力;然后,说服自己接受压力,让自己意识到现在的感觉与过去发生的事情毫无关系;第三,从心智层面上打消用暴饮暴食来面对压力的念头。

2. 设计更好的结构

刺激行为的因素可能千差万别,因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去消除所有的因素。

  • 物质方面:选择更健康的食物,而不是用垃圾食品塞满冰箱。
  • 环境方面:如果周围的环境让人无法忍受,比如工作压力大,或者与伴侣关系不太融洽,那我们需要和那个人(老板或者伴侣)谈谈,尝试找到纠正的方法。如果无法挽救,退出这段关系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 习惯方面:用好习惯取代坏习惯。如果每次觉得无聊就吃东西,那就做别的事情来打发时间。

3. 预见模式

一旦意识到什么因素可能会导致某个问题的出现,就能试着避免做这件事。然而,从长远来看,逃避问题并不是好的主意,最好还是面对它们。这即意味着你需要做好准备:如果你能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会引发伴侣的情绪爆炸,进而导致争吵,再然后导致你需要靠食物宣泄。那么,通过一种尊重对方并且和平冷静的方式坐下来谈一谈可能是有效的解决方式之一。

4. 对事件做出反应

一旦知道什么类型的事件可能会触发内心的欲望去做一些无益的事情,我们就能更好地对实际事件做出反应。如前文中所述,当我们产生某种心理时,与其吃东西,不如运动,或者干脆拿个笔记本记录一些想法或者灵感。因为后面的这些方法能够让你获得更多做出反应的时间,它会有效地拉开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实际间距。简单地说,正如《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提出的系统二(System 2,即慢速思考)一样,不要过于情绪化地做出反应。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更好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冰山模型实用案例

当然,谁都不希望碰上饮食失调的问题,最好前文中一直提到的暴饮暴食问题也不直接适用于你。但我敢肯定,前文中分享的内容也能让你尝试去更有策略地思考,更好地面对和处理令人沮丧的事件。除此之外,我还想补充两个额外的例子:

案例一

情况介绍:

  • 事件:有许多人在辞职。
  • 模式:最近有一股离职潮。

解决方案:

  • 转变心智模式:公司可以提高灵活性,更好地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意识到世界在变化,他们必须接受变化,而不是停留在老旧的做事方式上。
  • 设计更好的结构:专注于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远程工作或者至少是混合工作制成为选择,并且每个人都能感到自己的价值。并且检查所有流程,保持更新和优化。
  • 预见模式:定期与员工进行交谈,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将有助于防止大家陷入工作倦怠期,失去工作动力。
  • 对事件做出反应:当有人想辞职时,通过谈话了解原因。如果对方坚持自己的决定,你至少还可以对系统或者制度做出调整,至少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仍然在职的人受益。

案例二

情况介绍:

  • 事件:做事失去动力。
  • 模式:你是一位自由撰稿人,给全球各地的不知名公司提供原创文章。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你开始逐渐对工作失去热情。
  • 结构:独自居家工作,没有可以说话的人。同时你还经常读到一些成功作家的故事,由于他们做着有意义的工作,你感到更加沮丧。
  • 心智模式:你已经拥有了高水平的写作技巧,但你希望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内心深处,你希望能够创作出更有意义的内容,并且所创作的内容能够令人深思。此外,你认为自己不具备自主工作或创业的条件。

解决方案:

  • 转变心智模式:意识到给别人打工的同时创作有意义的内容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事情,两者可以共存。与其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开创自己的事业,不如认识到你已经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了。自由职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它需要严格的自律。
  • 设计更好的结构:多出去走走;尝试在联合办公空间工作;加入可以互相扶持的在线写作群组;甚至还可以尝试抽空去设立自己的写作工作室。
  • 预见模式:弄清楚让你感到沮丧的工作类型,然后避开这样的工作。接着再去弄清楚什么样的工作能给你带来快乐,下一步就是专注于这些工作。
  • 对事件做出反应:创建一个新的日常工作系统,让你有时间在为别人工作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事业努力。

为什么冰山模型非常重要?

结束本文之前,我想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思维概念如此重要。如果我们的行动仅仅基于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事件层面,那我们就只会做出反应。我们可以通过少吃一顿饭而做出一些改变;或者看一段励志视频来完成无聊的项目。但底层的食欲或逃避工作的欲望仍然存在,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它们就会出现,为你带来困扰。

你可以把冰山模型事件层次的所有层面想象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转变在于思考如何去创造结构,驱动模式,并引发事件。心智模型可以创造结构。结构就可以导致事件与模式的存在。改变信念,你就可以改变模式。一旦你能把所有这些看作是不同的系统,你就能够改变你的观点并且努力消除干扰。深入挖掘问题的真正原因。所有这些都会帮助你更好地解决问题。

写在最后

最后,还值得思考的是,"哪些困扰我的问题值得用冰山模型来分析呢?"不要只浏览内容而不做实际工作,相反,应该将框架付诸实践。即使你认为局面已经在你的掌控之下,这些问题和对不同情况的思考过程都将使你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当我们引导自己看得更远时,我们就会学会识别所面对问题的根本原因,或者是导致行为的系统。因此,我们应该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更重要的是,根据我们的核心愿景创造解决方案,或者尽力采用鼓励性的心智模式。

《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作者、被誉为"十大管理大师"之一的彼得·圣吉(Peter Senge)曾写道:"系统思考的艺术在于能够看清复杂而微妙的结构。事实上,以熟习系统思考作为管理修炼,其精义在于,当其他人只能看到片片段段的事件而被迫不断做出反应之际,自己已经能够看清全貌,并掌握其中的关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