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能安心吃代糖吗?ADA专家分享颠覆认知
糖尿病患者能安心吃代糖吗?ADA专家分享颠覆认知
糖尿病患者一般会克制自己摄入额外的糖分,但甜味对人的诱惑实在是难以抵抗,许多人造甜味剂就此诞生,它们具有甜味却不含糖分,似乎是专门给糖尿病患者设计的。三氯蔗糖就是其中一种糖替代品。三氯蔗糖一般加入食品和饮料中,以“无糖”或“减肥”的名义销售。
那么,糖尿病患者服用三氯蔗糖对健康是否有危害?在2024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上,来自墨西哥的Alonso Romo-Romo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解答,结论究竟如何,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三氯蔗糖如何影响血糖?
首选,Alonso Romo-Rom教授讲到,三氯蔗糖是一种三氯衍生物(图1),由蔗糖氯化合成。1998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三氯蔗糖在15个食品和饮料类别中使用,并扩大了其用途。三氯蔗糖于2004年在欧盟获准用作食品添加剂。
三氯蔗糖几乎不被人体代谢:它进入人体后,约有11%~27%可被肠道吸收,然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最后随尿液排出体外;而另外的80%的三氯蔗糖会通过肠道和粪便排出体外。不过,最新研究发现,三氯蔗糖可能不会完全随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其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和蓄积都可能会对新陈代谢产生一定影响。
图1 三氯蔗糖的分子结构(来源:讲者PPT)
Alonso Romo-Romo教授分享到,有研究[1]对比了四种不同的代糖(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叶菊)对人体的影响,结果发现,三氯蔗糖和糖精的摄入显著提高了参与者的血糖反应,并增加葡萄糖水平的每日波动,该情况会在停止使用代糖后恢复。也就是说三氯蔗糖和糖精的摄入,会导致血糖反应的提高,损害葡萄糖耐量,即使未超过规定摄入范围。
三氯蔗糖:健康还是危害?从肠道微生物角度分析
目前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FDA已将三氯蔗糖的人体最大可接受日摄入量(ADI)确定为15mg/kg以及5mg/kg。在此背景下,三氯蔗糖对健康个体胰岛素抵抗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研究也随之增多。
Alonso Romo-Romo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三盲随机临床试验(图2):
选取健康个体(无营养性甜味剂习惯性使用者,无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或胰岛素抵抗人群共24人。使其服用270mg/d的纯三氯蔗糖胶囊或安慰剂胶囊(玉米淀粉)30天,其余饮食和体育活动习惯没有改变。干预前后分别行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试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是评价机体胰岛素对葡萄糖作用的“金标准”,即在胰岛素——葡萄糖代谢平衡状态下精确测定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在基线和最后随访时采集粪便样本,使用粪便DNA提取试剂盒进行DNA提取,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
图2 研究流程图(来源:讲者PPT)
共有24人纳入本研究中,其中三氯蔗糖组12人,对照组12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腰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表1)。随访30天后发现,三氯蔗糖组最终值比基线值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下降(表2、图3)。
表1 患者的基线资料(来源:讲者PPT)
表2 健康个体服用三氯蔗糖或安慰剂30天后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
图3 (A)按体重调整的M/l值和(B)不按体重调整的M/l值变化的差异
*M/l: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稳定期平均血清胰岛素浓度调整的M值
对受试者粪便DNA检测时可发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三氯蔗糖组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中球形芽孢杆菌增加(其是一种参与促炎途径的细菌)和嗜酸乳杆菌减少,并改变肠道菌群中的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图4)。
图4 受试者粪便DNA检测
同时发现,摄入三氯蔗糖可改变肠道内容物中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导致血清脂多糖(LPS)浓度升高,最终导致全身性炎症(图5)。
图5 LPS变化趋势
本研究发现,在服用三氯蔗糖后,导致胰岛素敏感性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健康个体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变化有关。但由于本试验样本量相对较少,尚不能推广到所有人群中。此外甜味剂有很多种(例如糖精,阿斯巴甜等),各种人造甜味剂的化学结构也非常不同,并且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作用和不同的吸收动力学,因此,其它类别的人造甜味剂是否会对胰岛素敏感性及肠道菌群产生不良影响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总结
最后,Alonso Romo-Romo教授总结到,虽然食用三氯蔗糖被认为是安全的,但长期使用三氯蔗糖作为糖替代品可能与葡萄糖代谢受损、胰岛素抵抗、肠道微生物组成改变和食欲增加有关。建议患有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人,保持在建议的每日摄入量以下。此外富含新鲜、完整水果和蔬菜、瘦肉、鱼和全谷物的均衡饮食优先于食用人造糖替代品。
参考文献
[1].Suez J, Cohen Y, Valdés-Mas R, et al. Personalized microbiome-driven effects of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on human glucose tolerance. Cell. 2022 Sep 1;185(18):3307-3328.e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