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量化中美技术依赖程度,梅丹青教授合作论文在国际管理学顶刊MS发表
首度量化中美技术依赖程度,梅丹青教授合作论文在国际管理学顶刊MS发表
近年来,随着中美博弈日益加剧,两国正试图逐步降低彼此间技术融合和相互依赖的程度,这也被一定程度上认为是 “脱钩”。虽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对技术脱钩的程度和影响有许多争论,但目前还没有一项全面的研究来描绘两国技术脱钩的现状和依赖程度。
近期,长江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梅丹青的合作论文《中美技术脱钩一览:脱钩如何影响创新与企业业绩》(Mapping U.S.-China Technology Decoupling,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发表在最新一期管理学国际顶级期刊Management Science。
本研究基于中美两国专利数据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测量框架,首次量化了中美技术脱钩程度和中国在科技领域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并以此探讨中美两国的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中美技术脱钩走向,以及脱钩对中美两国企业创新表现、盈利能力与生产效率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开启了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并取代了美国成为制造业全球第一大国。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研发与创新上的表现也势如破竹。在2000-2017年间,美国占全球研发的份额从36.4%下降到25.6%,而中国的份额则从4.5%升至23.3%。以衡量创新活动的重要指标——专利为例,自2019年起,中国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越了美国,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这也是中国积极拥抱全球化,充分参与全球供应链整合所带来的结果。
中国对美国的技术依赖近20年"先升后降"
为了测度中美技术脱钩程度和中国在科技领域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论文分别从时间和技术领域两个维度切入,全面把脉中美技术的脱钩动态。
从时间维度看——
研究提取了3个重要年度:2000年(中国加入WTO的前一年)、2009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结束)和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两国之间紧张局势升级)。
研究显示,中国对美国的技术依赖在近20年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变化:总体来看中国对美国科技的依赖度较反之更高。自2000年以来,在第一个10年里,中国在科技领域与美国不断融合加深,对美国科技依赖度快速上升;但是在第二个10年里,中国在进一步与美国融合的同时,对美国的技术依赖度逐渐降低。
从技术领域比较——
文章对2000年、2009年、2015年和2021年10个高科技领域(智能手机、半导体、软件、制药、内燃机、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无人机、云计算、自动驾驶汽车)的脱钩状态与技术依赖程度进行了研究。在这10个高科技领域里,中国对美国依赖程度最高的是制药、半导体、软件和智能手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依赖程度在逐渐降低。
研究同时比较了成熟技术(例如制药、半导体、智能手机等)和新兴技术(例如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自动驾驶等)之间的脱钩程度和依赖度,发现新兴技术的脱钩程度更高、中国对美国的依赖度在显著减少。
本次研究的结果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技术在近年取得的进展,例如,从2019到2021年,半导体领域中国对美国的技术依赖程度下降了24%,显示中国对于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得到了回报;再比如,研究显示2021年在无人机和神经网络这两个技术领域中,美国反而更依赖中国。
脱钩对中美企业创新与业绩的影响
基于此,研究继续考察了脱钩对中美两国企业创新和总体业绩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个技术领域与美国脱钩程度的增加与1年后该技术领域的国内专利数量显著增加相关,显示脱钩没有遏制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动,反而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创新产出。除数量外,专利质量(即创新质量)方面没有观察到显著变化。
论文同时观察到,在2-3年内,中美科技脱钩程度的增加与中国企业生产效率下降相关,表明脱钩或削弱了中国企业生产效率,抑制了估值。
但技术脱钩对美国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其中可能的原因是,美国企业目前仍占据世界创新前沿,即便缺少来自中国的技术作为补充,其当前的生产效率几乎不会受到影响;另外,对于中国领先的少数几个技术领域,中国也没有采取政策限制技术流向美国。
产业政策作用如何
研究以"实体清单"这一美国对华技术制裁的主要政策为例,进一步分析评估了美国对华制裁对中美科技脱钩的影响。结果显示,美国"实体清单"对华制裁没有达成中美目标技术领域的脱钩。
知识和技术在各个行业之间存在复杂的溢出效应,所以制裁造成影响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可能会超出政策制定者的预期。论文就发现,"实体清单"制裁对于中国产业上游和下游公司的影响是不对称的。虽然美国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固然会造成企业甚至是行业在创新、生产、盈利、估值等方面表现不佳,但如果美国对某个行业的下游实施制裁,也会倒逼目标领域的上游企业产生更多创新,提升效率与估值。
在中美博弈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有效框架,来相对客观地量化中美两大经济体间技术脱钩程度、两国在科技领域的依赖程度,以及脱钩对企业在创新和运营上的影响,来代替主观的判断。这是我们研究的初心与创新价值所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测量框架同时也可应用于衡量任何两个经济体间的脱钩程度与技术依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