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使用指南
白芍使用指南
白芍,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它既能补血热之虚,又能泻肝火之实,还能退虚热,缓因热所致三消诸证。白芍能够止血虚之腹痛,敛血虚之发热,安胎热不宁。
白芍的止痛功效
白芍是治疗腹痛的重要药物。它能与不同药材配伍,针对各种类型的腹痛:
- 同甘草止气虚腹痛
- 同川芎、当归止血虚腹痛
- 同山楂、厚朴止积滞腹痛
- 同砂仁止胎孕腹痛
- 同黄芩、黄连止热痢腹痛
- 同干姜、附子、肉桂止阴寒腹痛
白芍的配伍应用
在治疗痢疾腹痛时,白芍和甘草是主要药物,当归和白术作为辅助。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加桂或加黄柏。白芍的炮制方法也会影响其功效:酒浸炒与白术同用则补脾,与川芎同用则泻肝,与参、术同用则补气。炒用适用于腹中痛下利,不炒则用于后重。
白芍的综合功效
白芍能与多种药材配伍,发挥不同的功效:
- 同人参补气
- 同当归补血
- 同黄连止泻痢
- 同甘草治消渴引饮
- 同黄芪治盗汗
- 同生地治失血
白芍与当归、地黄同用能生新血,与桃仁、红花同用能消瘀血,与甘草同用能调和气血,善治腹疼;与竹茹同用则善止吐衄;与附子同用则翕收元阳,下归宅窟。
白芍的特殊作用
白芍合利水药则利水,合通瘀药则通瘀。有说法认为白芍能引导诸药之力至膀胱。白芍同桂枝则敛风汗,同黄芪、人参则敛虚汗。
白芍与赤芍的区别
白芍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白芍味甘补性多,赤芍味苦泻性多。熟地、白芍皆能补血,但熟地补血以入肾生精为主,白芍补血以入肝养阴为主。
白芍的性味之争
《神农本草经》称白芍味苦性平,《名医别录》称其味酸性微寒。这种差异正体现了白芍能敛能泄、动静相因、可升可降的特性。
白芍在经典方剂中的应用
《伤寒论》中芍药的使用,都是在芍药具有“通”的主导功用下发挥其不同药效的。如在桂枝汤中是“通畅营气”,在四逆散中是“通调肝气”,在麻子仁丸中是“通便泄下”,在真武汤中是“通利水道”,在当归四逆散中是“通络行滞”。
白芍的现代研究
研究表明,白芍的药理作用和人参不相上下。在27种药理作用对比研究中,两者效用相当的有17种,白芍不及人参的有3种,优于人参的有7种。
白芍的临床应用
白芍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临床效果很好的药物。在治疗哮喘、溃疡病、食管、胃、肠痉挛、过敏性结肠炎、冠心病、心肌炎等疾病时,白芍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治疗腓肠肌痉挛或其他肌肉痉挛时,重用芍药甘草汤效果更好,若再配合地龙、全蝎等虫类祛风药,则效果更佳。
白芍的特殊应用
白芍入肝经,有解痉、缓急止痛、利小便、止血等作用。治疗泌尿系结石,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入大剂量白芍,能促进排石。白芍能缓急迫止血,用量在30克以上时,对吐血、呕血、咳血、鼻衄、便血、崩中下血等属肝气急迫所致者,有较好疗效。
白芍的注意事项
白芍适用于阴虚有热癃闭及水肿,但要注意两点:一是生用,二是用量要大,常需用至60克以上。白芍有镇静、镇痛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故是治疗三叉神经痛、骨质增生的必用之品,且须重用。白芍有抗过敏作用,在抗精子抗体阳性时,是必用之品。白芍配荷叶能敛阴清肝、凉血止血,且能达到止血不留瘀和瘀血去新血生的目的。两药各用30克,治疗血热型经多、崩漏,有较好止血效果。血虚寒人,忌用白芍。古人有减芍药以避中寒之说,不可忽视。白芍泻火生用,敛阴炒用,酒炒和血,醋炒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