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鳞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
炸鳞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
炸鳞病是鱼类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别称竖鳞病、松鳞病、立鳞病等,因病鱼鳞片竖起而得名,好发于冬末初春,病情严重时死亡率高达85%,尤以鲤科鱼类最容易受害。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炸鳞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
病因
炸鳞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鱼病,主要病原是水型假单胞菌,其次是点状极毛杆菌、嗜水气单胞菌等。在低温季节,尤其是越冬后,鱼的体质较差、抵抗力较弱时容易诱发此病。此外,鱼体受伤、遭受新水或不良水质刺激时也容易患病。
流行特点
炸鳞病好发于冬末初春,尤以鲤鱼、鲫鱼、金鱼、草鱼等鲤科鱼类最易受害,热带鱼也容易受害。该病的流行与鱼体受伤、营养不良、池水污浊、鱼体抗病力降低等因素有直接关系。若不及时治疗,持续几天后病鱼就会死亡,死亡率高达85%以上。
症状
早期症状:病鱼食欲不振,无力游泳,体表粗糙,鱼体发黑、膨胀、浮肿,前部的鳞片张开像松塔,伴有鱼鳍基部和皮肤充血。
晚期症状:病鱼全部鳞片竖立,体表出血,鳞囊有渗出液,眼球外凸,鳞片脱落,无力地沉在水底、腹部向上,最后衰竭而死。
治疗方法
方法一:使用红霉素进行治疗,浓度为2~2.5毫克/千克,水温在34℃以内时浸洗30~50分钟,每天1次,连续3~5天,直至病情好转。
方法二:使用利凡诺进行浸洗,水温在5~20℃时浸洗15~30分钟,或在21~32℃时浸洗10~15分钟,早期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方法三:采用链霉素或卡那霉素注射,每千克鱼重注射12~15万国际单位,只需注射1次,病情严重时可在第五天注射第二次。
预防措施
防止鱼体受伤是预防炸鳞病的有效措施,因为鱼体受伤是诱发炸鳞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亲鱼产卵池冬季要进行干池处理,然后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可有效预防炸鳞病。
炸鳞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在流行期可在饲料中加入5%粗制金霉素或土霉素进行积极预防。
每10千克鱼体每天添加0.3~0.6克维生素进行预防,患病时可加大到0.6~0.9克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