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六月初六:天贶节!老传统做3事吃3样,家人团聚,吉祥平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日六月初六:天贶节!老传统做3事吃3样,家人团聚,吉祥平安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6ON57HS05535Y5X.html
明日农历六月初六,民间也称“天贶节”。这个源自唐朝的节日,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蕴含着独特的民俗传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温情。
天贶节的由来
相传唐朝时期,唐玄奘率领众人从东土大唐出发,去西域求取普度众生的真经。一路历经各种苦难,最终成功抵达。可是在返回途中的时候,不小心经书被海水打湿。无奈之下唐玄奘就叫僧众渡海之后,将经书晾晒到石头上晾干后再返回。而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六月初六,神奇的是经过晾晒后的经书居然完好无损,而那块经过经书晾晒后的石头上,也神奇的显现出来了3个大字:晒经石。后来唐朝皇帝为了纪念这一天发生的神奇之事,就将这一天命名为:天贶节!
传统习俗
天贶节到后来,又演变出许多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除了与寺庙经书有关以外,还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无一例外也都预示着:家人团聚,吉祥平安。农历六月六做3事,吃3样,老传统别丢弃!
做3事
- 晒红绿:天贶节晒红绿,主要是指:古时候寺庙里,还有读书人,以及书院里的图书。到了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的时候,他们会借助盛夏的阳光,将仓库里储藏的书籍经书书画取出,放到院子里晾晒一下,避免发霉受潮损毁。普通百姓家庭也会在这一天,将家中暂时用不到的棉被,棉衣,拿出来放到院子里晾晒。以此达到除菌除霉,消毒除虫的效果。做好这件事也可以避免在以后使用衣物被子书画过程中,感染细菌和霉菌,让我们少生疾病。
- 请姑姑:请姑姑的传统习俗,其实是指出嫁的女儿,要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回娘家,与家人团聚。回家之前还要买上两套衣服和一双袜子给母亲,有的农村地区还会要求,再买一把扇子和一条毛巾。然后这一天女儿也会在家中帮助妈妈做家务,干农活,和妈妈一起做晚饭,品尝庆祝夏粮丰收后的喜悦。
- 百索绳:百索绳习俗,是指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佩戴的五彩绳。到了农历六月六日也就是明天,要将它收集起来,扔到自己家的房顶上,等待喜鹊前来叼走,去造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桥,象征着爱情美满、姻缘天定。
吃3样
油条:由于农历六月初六,也被称为:望夏节寓意夏季已经来临。它也有着夏季粮食丰收庆祝,尝新麦的习俗。在中国河南一带至今保留着这一传统。当地人会用夏季新收割的小麦,在家制作“油条”来食用。由于油条在民间也有“金条”的美誉,所以农历六月六,夏粮丰收时,食用它也象征着:家财万贯,财源广进。
饺子:而在北方地区,人们纪念“天贶节”庆祝夏粮丰收的方式,则是选择“吃饺子”。当地人会用新小麦来包猪肉韭菜馅水饺吃。这样的美食在当地人心中,象征着家人团聚,幸福平安。也是北方农民夏季耕种辛苦劳作了半年以后,对自己最好的奖赏和犒劳。
- 面条:面条则是中原一带“天贶节”当地人饮食习俗。俗话说:伏天吃面,暑气消散!夏季天贶节期间,正是小暑和大暑节气来临之时。中原一带居民,就是今天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一直都偏好面食,面条对于他们而言更是节日必吃的传统美食。它不仅可以解暑补脾胃,天贶节吃到它,也象征着:家庭和睦,顺利平安。
明日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记得做好3事吃3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感受古圣先贤的生活智慧。
热门推荐
从打镇关西到听潮圆寂:鲁智深的哲学人生
从敬畏到反抗:先秦诸子对天命观的哲学思考
努力是将工作做完、用心是将工作做好
猫咪疫苗接种全攻略:从种类到时间表,一文读懂
猫三联疫苗接种,8周龄最靠谱!
猫咪疫苗接种全攻略:猫三联 vs 狂犬疫苗
Intel i7 + GTX 1060:打造极致《CS:GO》游戏体验
房产证到手后怎么办?核对信息、通知变更、特殊情况处理全攻略
最新提醒:拿到房产证后,这三件大事必须马上做
兰化一中党员教师示范课,助力高考备战
北京烤鸭,武汉吃货的省钱攻略
国庆后北京省钱游全攻略:5天4夜玩转京城,省下千元不是梦!
从张伟事故看轻微碰撞赔偿:医疗、维修等八项费用全解析
洛阳五天四晚文化探索之旅:从白马寺到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与白马寺:洛阳千年古都的文化双璧
张掖启程:穿越丝绸之路的新疆自驾深度游攻略
微信铃声设置教程:从基本操作到个性化定制
北京到上海高铁游:外滩、迪士尼必打卡,美食攻略详解
出马仙揭秘:不只是精仙鬼怪,更是人心善恶
出马仙是什么意思,出马仙含义揭秘:传统信仰解析
杭州首个体育主题公园开园,紫薇花海与运动场馆成亮点
从古桥到文创: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文化新生
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千亩森林邂逅南宋文化,免费畅游城市绿肺
秦城监狱:关押最高级别犯人,24小时被监视,部分岗位要求特殊
揭秘:国内70元的软中华,为何在日本只卖20元?
杭州清河坊:千年古街展新颜,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上海出台医学队列建设方案,破除医疗科研“卡脖子”难题
北方多地发病率上升,为何过敏性鼻炎患者越来越多?
燃气费涨了?背后是加速落地的天然气“顺价”机制
李白《早发白帝城》背后的故事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