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公章揭秘:清宫二十五宝玺全览
皇帝公章揭秘:清宫二十五宝玺全览
导读:清朝二十五宝玺是皇权的象征,每枚宝玺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历史意义。从"大清受命之宝"到"广运之宝",这二十五方御宝不仅展现了清代帝王的治国理念,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玺印,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帝王印章是官印体系中最高规格的玺印。“宝玺”是指皇帝处理政务使用的各种玺印,是皇权和地位的象征,是国之重器,是自古天子不可假人的名器。乾隆皇帝曾言:“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
清 乾隆紫砂覆斗纽“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
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
至于为何是二十五枚,是他根据《周易太衍》中“天数二十有五”的说法而特意制定的,所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二十五为宝数,代表延绵不绝之意。这是乾隆祈愿自家王朝能历二十五代之长的美好期盼。
这二十五宝玺包罗中华玉玺之万象,呈现出皇家御玺之百态,书法、篆刻方面都很讲究,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四宝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轻易”外,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
二十五宝玺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盝中,一宝一盝。宝盝为两重,皆木质,制作精美。宝盝置木几上,外罩绣龙纹的黄缎罩,分列于御座之后及两侧。
存放宝玺的紫禁城交泰殿
二十五宝玺质地有银镀金、玉、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型制,雕制精美,同时也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
“大清受命之宝”,以章皇序
大清受命之宝,通高12cm,印面14×14cm。此玺为白玉质,盘龙纽方形,位列二十五宝之首。根据记载是“以章皇序”之用,也就是表明清王朝受天之命统治中国的合法性,据说这枚宝玺原先是皇太极所拥有的,乾隆将其保持了原样。
“皇帝奉天之宝”,以章奉若
皇帝奉天之宝,通高15.2cm,印面14×14cm。此玺为碧玉质,盘龙纽方形,附系黄色绶带。根据记载是“以章奉若”之用,以示皇帝对上天的尊崇和礼敬,实际上这枚宝玺用得极少。
“大清嗣天子宝”,以章继绳
大清嗣天子宝,通高7.6cm,印面7.9×7.9cm。此玺为金质,交龙纽方形,这是二十五宝中唯一的一方金质宝玺。《交泰殿宝谱》记此宝为“以章继绳”之用,就是在皇位传承替换的时候用的,所以这枚宝玺当然是很少用到了。
“皇帝之宝”,以肃法驾
皇帝之宝,通高16.6cm,印面15.5×15.5cm。此玺为栴檀香木质,盘龙纽方形,附系黄色绶带。这是是清代二十五宝中唯一的一枚木质宝玺,也是使用最频繁、范围最广的。
为“以肃法驾”之用,乾隆去圆明园或避暑山庄的时候,都要带着这枚“皇帝之宝”随驾,另外,像是皇后册命、皇帝大婚、发布殿试金榜这等大事时,用的也是这枚宝玺,可以说是极受“宠爱”了。
“皇帝之宝”,以布诏赦
皇帝之宝,通高9.5cm,印面12.5×12.5cm。此玺为青玉质,交龙纽方形,附系黄色绶带,满文篆书。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则知此宝刻治于皇太极时。当时满文篆书初具雏形,到乾隆十三年创立成熟和规范化的满文篆书,并施之于宝玺,其生发之迹清晰可见。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
“天子之宝”,以祀百神
天子之宝,通高6.4cm,印面7.8×7.8cm。白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祭祀百神”之用。
“皇帝尊亲之宝”,以荐徽号
皇帝尊亲之宝,通高6.1cm,印面6.8×6.8cm。此玺为白玉质,盘龙纽方形,其作用是“以荐徽号”,就是为前朝皇太后徽号及上尊谥、庙号之用。
“皇帝亲亲之宝”,以展宗盟
皇帝亲亲之宝,通高7.7cm,印面7.2×7.2cm。白玉质,交龙纽。是“以展宗盟”时所用,即皇帝晋赏亲族时的宝玺。
“皇帝行宝”,以颁锡贲
皇帝行宝,通高13cm,印面15.6×15.6cm。碧玉质,蹲龙纽,此宝作“以颁锡赉”之用,就是皇帝对有功之臣进行赏赐颁诏时所用的。
“皇帝信宝”,以征戎伍
皇帝信宝,通高6.5cm,印面10.5×10.5cm。白玉质,交龙纽,其作用是“以征戎伍”,即皇帝征兵编制六师时用到的玺印。
“天子行宝”,以册外蛮
天子行宝,通高13.8cm,印面15.5×15.5cm。碧玉质,蹲龙纽,是“以册外蛮”之用,即皇帝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时所用。
“天子信宝”,以命殊方
天子信宝,通高8.5cm,印面12.1×12.1cm。青玉质,交龙纽,作“以命殊方”之用,就是对少数民族和属国地区颁令时用的。
“敬天勤民之宝”,以饬觐吏
敬天勤民之宝,通高9.8cm,印面10×10cm。白玉质,交龙纽方形玺,附系黄色绶带。这枚宝玺比较受重视,原因在“敬天勤民”这四个字。“敬天勤民”宝最早是康熙帝所制的,是一枚檀香木宝,后来在火灾中烧毁,乾隆帝时又重新做了一枚一模一样的。
其实他们所重视的不是宝玺本身,而是“敬天勤民”四字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
“制诰之宝”,以谕臣僚
制诰之宝,通高14.7cm,印面13×13cm。青玉质,交龙纽,此宝用作“以谕臣僚”,多用在册书或诰命上。清朝规定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就要颁发诰命,这个时候用到的就是这枚宝玺,因此这也是二十五枚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枚。
“敕命之宝”,以钤诰敕
敕命之宝,通高9cm,印面11.3×11.3cm。碧玉质,交龙纽,据《交泰殿宝谱》记载,此宝“以钤诰敕”,大部分是在敕书上钤盖的。所谓的敕书,就是用来敕封各种官员的文书,不管是封外藩还是臣民,最后都要盖上这枚“敕命之宝”。
“垂训之宝”,以扬国宪
垂训之宝,通高10.5cm,印面13×13cm。碧玉质,交龙纽,作“以扬国宪”之用,也就是颁布向全国百姓宣扬国威、皇帝功德的圣旨时用的。
“命德之宝”,以奖忠良
命德之宝,通高10.4cm,印面13×13cm。青玉质,交龙纽,此宝作“以奖忠良”之用,即奖励军功,加官晋爵之类的。
“钦文之玺”,以重文教
钦文之玺,通高9.8cm,印面11.7×11.7cm。墨玉质,交龙纽,用作“以重文教”,颁发有关文化教育一类文告时用的。
“表章经史之宝”,以崇古训
表章经史之宝,通高13.2cm,印面15.3×15.3cm。碧玉质,交龙纽,作“以崇古训”之用,是皇帝表彰古书籍等时所用。
“巡狩天下之宝”,以从省方
巡狩天下之宝,通高13.3cm,印面15.3×15.3cm。青玉质,交龙纽据,用作“以从省方”,即皇帝在各地巡视时所用。
“讨罪安民之宝”,以张征伐
讨罪安民之宝,通高13.9cm,印面15.3×15.3cm。青玉质,交龙纽,作“以张戎伐”之用,即皇帝派军队征伐叛乱时所用。
“制驭六师之宝”,以整戎行
制驭六师之宝,通高10.8cm,印面17×17cm。墨玉质,交龙纽,用于“以整戎行”,即皇帝控制管理全国军队,颁布指令时使用。
“敕正万邦之宝”,以诰外国
敕正万邦之宝,通高10.7cm,印面13×13cm。青玉质,交龙纽,此宝作“以诰外国”之用,就是对外国使臣回书,对属国或少数民族政权回文时所用。
“敕正万民之宝”,以诰四方
敕正万民之宝,通高10.4cm,印面12.6×12.6cm。青玉质,盘龙纽,用作“以诰四方”,即皇帝向全国百姓发出文告。
“广运之宝”,以谨封识
广运之宝,通高15.6cm,印面19×19cm。墨玉质,交龙纽,作“以谨封识”之用,凡是皇帝亲笔题写的匾联的,都会用上。这是二十五宝玺最后一枚,个头最大,重量达十多公斤。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