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U盘”“智能皮肤”来了,脑机接口有了新突破
“大脑U盘”“智能皮肤”来了,脑机接口有了新突破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始终与时代进步、百姓生活紧密相连,代表委员们围绕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提出具体建议,为国家发展贡献良策,为世界提供“中国答案”。系列报道《闪亮的足迹·中国答案》围绕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等相关话题,走访当下发展,倾听代表建议、找寻中国答案。第一集,我们来关注作为前瞻性、颠覆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脑机接口技术。
“抬腿、迈步、站稳了!”来自广东的林先生曾以为自己“永远站不起来”,就在今年年初,他成为全球首例微创脑脊接口手术后重获行走能力的完全截瘫患者。传统治疗对下肢瘫痪束手无策,而脑脊接口系统突破技术瓶颈,通过在大脑与脊髓间搭建“神经桥”,使脊髓损伤患者实现自主控制下肢行走。
近乎科幻的场景变成了现实,在湖北,脑机接口的研发已持续多年,相关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我们研制出了65000通道的双向脑机接口产品,技术性能超越马斯克20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医疗康复带来新希望。”3月6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公司创始人黄立重点展示了脑机接口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作为一项前沿技术,脑机接口为何屡次成为焦点?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如何?又有哪些新的进展和突破?
科幻走进现实,脑机接口新成果陆续登场
作为前瞻性、颠覆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通过直接解析大脑神经信号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交互的前沿科技,该技术正推动人类向脑机融合的新形态演进。
在去年两会的“代表通道”上,黄立也曾向中外记者介绍过脑机接口技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黄立再次接受长江云新闻采访,他说:“这一年多里,我们研制了多种半侵入式的脑机接口,这样的技术可以在不开颅的情况下实施,我们还发明了比较长的脑机接口,产品做得非常细,对人体脑组织基本上没有损伤,能够帮助我们探索人脑底部的很多秘密。”
目前,衷华脑机已经成功研制出65000通道双向脑机接口,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排列着1000多根微针,每根微针比头发丝还细几十倍,用显微镜放大来看,每根细针上都有64个信号收发点,这些针搭起了一座直通大脑的“信息立交桥”。
“人脑的神经元是一个巨量的数字,所以脑机接口通道的数量是它最重要的一个指标。65000通道,这个指标在国际上是最高的。”黄立表示。
瞄准临床应用,让尖端技术走向大众
当前,半侵入式、非侵入式是国内开展脑机接口研究及应用的主流。黄立团队研发了数十种“脑机直连”方案,全植入式就像在大脑里装个隐形U盘,半植入式就像智能皮肤一样,能完美贴合大脑的褶皱。
如果说去年是打破了纯技术层面的“天花板”,那如今,脑机接口就在为真正的临床应用而发力。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25年有望成为脑机接口应用关键一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记者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尧德中,尧德中表示:“从技术到转化,再到用户的实际效益和接受度,无创的脑机接口更有前景,当前更重要的工作是找到一些好的应用场景,能把这项技术的价值更多地挖掘出来,使之真正成为造福老百姓的技术。”
为全人类健康贡献力量,向世界提供“中国答案”
放眼全国,脑机接口应用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2月11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推出了脑机接口康复项目,这是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唐州平教授团队研发的无创脑机接口技术,正式对外招募脑卒中等患者开展临床试验。
3月,广东的林先生成为全球首例微创脑脊接口手术后重获行走能力的完全截瘫患者。
天津大学明东指导团队成员联合清华大学研发了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芯片的新型无创演进型脑机接口系统。这一系统首次揭示了脑机交互过程中,脑电发展与解码器演化的协同增强效应,实现了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互适应、互学习,为脑机融合智能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
让科技始终与时代进步、百姓生活紧密相连,2025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脑机接口技术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为国家尖端科技发展贡献良策,为世界提供“中国答案”。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董事长黄立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脑接口这个领域跟西方的博弈过程中,我们不落下风,永远不会被其他人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