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魏迁都与分裂:迁都后40年的衰亡探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魏迁都与分裂:迁都后40年的衰亡探秘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IVOSH3SH05564W6T.html

北魏迁都是汉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拓跋宏即位时,北魏王朝已存在百年,社会矛盾和激烈的政治斗争日益激化。为了消除北魏旧势力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拓跋宏继承了冯太后的遗志,实施了新一轮的汉化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迁都洛阳。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政权。关于鲜卑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

与所有北方民族一样,鲜卑族也是草原游牧民族,并形成了各种部落联盟。西晋末年的 "五胡十六国",实质上就是鲜卑族主要部落联盟建立的政权,如慕容部建立的旧燕、次燕、西燕、南燕,乞鲁部建立的西秦,步度部建立的南凉,吐谷浑部建立的吐谷浑等。

北魏政府是道武帝拓跋珪在鲜卑贺兰、慕容、长孙等各部落的支持下建立的,保留了中原地区夏商王朝部落联盟的结构特点。

近百年来,北魏在军事上频频扩张疆土,深入中原,但原始的邦联制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皇权统治的需要,一度使国家处于崩溃的边缘,这就是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邦联结构导致的权限划分

邦联结构是大型部落联盟与皇权共同治理的一种模式,部落联盟有权治理自己的部落,同时限制皇权。这种结构规定最高酋长不能脱离部落酋长的支持,权力的相互分配取决于部落的实力,是一种半松散的联盟结构。

与北魏政权初年一样,没有皇权专制,没有统一的国家意志,甚至难以建立统一的政治秩序。

事实上,草原民族的所有政权都经历过这一阶段。例如,在辽国,耶律阿保机与部落大联盟斗争了 20 多年,才实现了真正的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

这种结构显然适合简单的社会结构和落后的生产力,但随着疆域的扩大和社会阶层的复杂化,北魏政权的崩溃不可避免。

封建领主的特权加剧了阶级矛盾

北魏初期的政治结构与西周的封建统治相似,逐渐形成了三种对立的叠加:统治者与皇权的对立、统治者与农民的对立、统治者之间资源分配的对立。

领主与皇权之间的冲突

牧首对土地拥有特殊权利,就像他们对奴隶(农奴)拥有特殊权利一样,这实际上削弱甚至剥夺了帝国对土地和农奴的主权。

神学家与农民之间的争端

北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一方面从中原文明中继承了大量农民,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牧民向农民的转变。然而,宗法利益结构仍然是宗主与农民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这导致许多农民破产,农民起义不断。

自献文帝拓跋宏即位以来,十多年的农民起义严重动摇了北魏的统治基础。

牧首之间关于资源分配的争议

北魏的宗主是从旧的部落贵族演变而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资源掠夺引发了族长之间关于资源分配的争执。

民族矛盾迫使北魏改革

民族纷争是中原草原各族人民无法摆脱的魔障。随着北魏政权的魔爪一步步伸向黄河流域,与汉族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与鲜卑族相比,汉族人口众多,文化影响力大,北魏面临着民族纷争的巨大压力。这个问题不仅在古代难以解决,在今天也是最难解决的。

权力可以征服肉体,但不能征服心灵,更不能征服思想。作为外来民族,北魏必须主动变革,融入当地文化。

汉文化对鲜卑贵族的影响

汉民族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文化的力量。对于一个刚刚从游牧文明中走出来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来说,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有着难以言表的吸引力。

强大的鲜卑族,尤其是拓跋宏,在其汉族祖母冯太后的悉心教导下,成为一名标准的汉族儒学弟子。

正如我们所见,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中原汉族文化基因不断转化的过程。拓跋宏也不例外,作为皇帝,将其子民转化为标准化的汉人是其文化基因的驱动力。

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包括许多内容,其中看似微不足道的迁都洛阳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一步。

太和十七年,拓跋宏率领百万大军和百官从平城(大同)南下,史称南征:

"(皇帝)身着戎装,手执马鞭,骑马而去,大臣们在马前躬身行礼,请求停止南征。 皇帝被阻止了,但迁都计划仍在实施"。

大军到达洛阳时,连日大雨,行军极为困难。这些贵族不愿南下,便要求停止南下,留在洛阳。就这样,拓跋宏平静地完成了迁都计划。

贵族们为何拒绝南迁,孝文帝又为何坚持迁都洛阳?

削弱贵族统治,加强皇权专制

每一个旧势力都有自己的利益范围,搬离自己的控制范围是摆脱其影响的最有效方法,这就是孝文帝迁都想法的出发点。

后来,隋炀帝迁都洛阳,宋太祖也曾试图迁都,两位皇帝都隐含着避免旧势力控制的目的。孝文帝也试图摆脱草原部族元老的控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北魏皇权的独立性自此更加明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子母死 "制度的废除。北魏初年实行这一严格的制度,是为了防止政治势力影响过大,但迁都后,这种影响大大减弱,"子母死 "也就没有必要了。

废除地方当局和中央集权

迁都后,孝文帝严格实行均田制和三酋长制,彻底摧毁了宗法地方势力,将国家治理权坚决交还给中央政府。自此,北魏政权真正具有了汉帝国文化的内涵。

促进国家一体化和加强治理基础

孝文帝迁都后的大禅让改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激进的少数民族文化运动。北魏在服饰、语言、文字、教育、度量衡、姓氏、婚姻、官职和机构等方面进行了毁灭性的改革。

为了确保汉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他一方面带领拓跋氏改姓元,另一方面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否则将被革职。他还积极拉拢中原地区的大户人家,亲自调解国王子女与汉人的婚姻,并给予这些家族一定的特权。

孝文帝粉碎了反抗改革的旧势力。他的儿子元勋太子被孝文帝贬为庶人,不久又因组织逃亡平城而被杀!

这些举措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快速融合,有效缓解了民族矛盾。

利用地理优势提高内外关系的有效性

平城靠近草原,远离中原,不适合作为都城。随着北魏版图向黄河以南地区扩张,不可避免地与南朝发生交集,而洛阳作为四通八达的世界中心,比平城要合适得多。

公元 534 年,孝武帝元修逃往长安。大将军朱荣册封元善为孝静帝,迁都邺城。东魏在邺城建立,西魏在长安建立。此时距离孝文帝去世仅 35 年,距离迁都洛阳仅 41 年。

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孝文帝的愤世嫉俗改革失败了。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正是孝文帝的玩世不恭的改革导致了北魏自身的失势和国家的崩溃,原因如下:

北魏丧失战斗精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