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抗过敏药物?
如何使用抗过敏药物?
抗过敏药物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药品,但其种类繁多,使用方法也各有不同。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抗组胺药的分类、特点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帮助您在需要时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抗过敏药物。
抗过敏药,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熟悉又陌生,平时大家也可在药店中自行购买。过敏各个年龄阶段都会发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炎、慢性荨麻疹都会用到过敏药,日常使用的感冒药中也常常含有抗过敏的成分(如氯苯那敏)。这一些过敏药种类繁多,日常中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叫“抗过敏药”,医学上的抗过敏药有多种,而日常中我们提到的的抗过敏药主要是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通过与组胺受体结合,阻断组胺受体抑制小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发挥抗过敏、抗炎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组胺引起的皮肤瘙痒、红斑、风团以及鼻痒、流涕、喷嚏、眼痒、结膜充血等症状。
选择抗组胺类药物,需根据过敏症状决定,目前抗组胺药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不同可分为第1代、第2代、第3代。
注:抗过敏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等。日常中我们提到的“抗过敏药”多指“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分类
第一代抗组胺药
代表药:扑尔敏(即: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等
特点:
①有抗过敏、抗胆碱作用,有助于减少鼻咽分泌物、减轻咳嗽症状;
②受体选择性较差,易透过血脑屏障,可产生中枢抑制如镇静、嗜睡等,有明显的镇静和中枢神经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嗜睡和乏力,反应时间延长。
第二代抗组胺药
代表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咪唑斯汀等
特点:
①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于外周组胺H1受体选择性更高,而对中枢H1受体的亲和力低,嗜睡副作用更小。
②但因其无抗胆碱的作用,故不能镇咳,但有抗组胺作用。
③药效持续时间长,一般一天只需要口服1次。
第三代抗组胺药
代表药: 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
特点:
①在二代抗组胺药基础上进行改进后的新型药物,抗过敏作用更强、起效更加迅速、药效持续时间长,副作用则更少,几乎无中枢抑制作用及心脏毒性。
②无抗胆碱作用,不能镇咳,不推荐用于感冒咳嗽,但有抗组胺作用。
③镇静以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减少,安全性提升
具体使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1、规律服药
抗组胺药需经肠道吸收,达到一定血药浓度和组织浓度后,才能发挥疗效,因此要在症状出现前给药,按照说明书规律连续用药才能预防后续的临床症状。
2、逐渐停用
由于抗组胺药在组织中停留的时间要长于其血清存留时间,在症状完全控制的前提下,小剂量依然有效。因此,维持期间可以通过逐日减少药量或延长给药间隔的方法,逐渐停用。
3、一代抗组胺药服用后会出现嗜睡、乏力、反应迟钝等症状,用药后应避免驾车、精密仪器操作、高空作业等。此类药物还有抗胆碱作用,会产生口干、心悸、便秘等不良反应。
4、服药期间不得同时饮酒,或服用镇静催眠药及抗抑郁药。
5、注意对特殊人群的应用:对过敏症状以清晨为重者可选用长效的拮抗剂于睡前服用,既可解除症状,又避免产生其他不良反应。
6、注意避免产生心脏毒性:不宜超量服用,避免同时并用已知干扰肝脏药酶代谢的药物。
7、用药期间应禁忌辛辣或腥膻食物,避免搔抓皮肤或热水洗烫,并暂停用肥皂。
抗过敏药的选择需结合人群特点和抗组胺药特点进行合理用药,对于孕妇、哺乳期、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慎重用药。
参考文献:
《药物过敏诊断和预防方案中国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6):682-706.
《儿童合理应用口服H1抗组胺药的临床实践指南(2022年版)》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2.22(12):1365-1374.
药品说明书
本文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