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佛教中的神识与阿赖耶识理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佛教中的神识与阿赖耶识理论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mengou.net/fxmc/shenshi/


神识在佛教中指意识,其内涵丰富且深奥。从微观角度看,神识小无内,正如佛所说:“一杯水里有八千万众生。”从宏观角度看,神识大无外,佛又说“大千世界”。神识是众生的心和识,通常被认为包括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关于神识的解释在佛教内部各派及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论。

阿赖耶识的起源与发展

根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以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或即指《杂阿含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的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时代。部派佛教时代,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

至大乘佛教时代,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其中,无著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

阿赖耶识的三种相状

无著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将阿赖耶识分为自相、因相、果相三种,并提出迷、悟二种境界,皆由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熏习说’,亦即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说。世亲所著《唯识三十颂》,至唯识分流时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释,较闻名者则为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奘即以护法之注释为主,糅合其余诸师之说,编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对我国、日本、韩国之唯识思想影响甚深。

阿赖耶识的三重含义

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1. 能藏: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
  2. 所藏: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
  3. 执藏: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阿赖耶识的三位

窥基根据《成唯识论》所述,于所著《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举出阿赖耶识体之三位:

  1. 我爱执藏现行位:指第八识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识自无始以来,恒被第七识爱执为我,故称我爱执藏现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萨,或二乘中之有学圣者皆属此位。
  2. 善恶业果位:指第八识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识系由无始以来之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果,故称善恶业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萨之金刚心,或二乘之无学圣者。
  3. 相续执持位:指第八识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尽未来际。因第八识执持色心之万法种子,令五根不断失,故称相续执持位。

中国佛教各宗派对阿赖耶识的看法

我国各宗派对阿赖耶识亦有多种说法:

  1. 地论宗: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
  2. 摄论宗: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而以前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然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而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真妄和合之识,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具有果报义为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说而成。
  3. 法相唯识宗: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此种新论说,不仅使我国之唯识思想发生新的大转变,亦影响日本之唯识思想。

阿赖耶识的功能与作用

每一个有情(补特迦罗)的阿赖耶识(第八识,又名含藏识)就是被染污的佛性,其功能是不生不灭,其内容(受薰的各种业报种子)却常有生灭,以其中的某个种子而言,不受轮回所影响,只受报与未报影响。

比如由五识(眼耳鼻舌身)接受了一个外界影响,比如杀了一条鱼,然后第六识分辨,就成为种子形态收入含藏识,就算轮回亿万世也不会消灭,直至被那条鱼转世的补特迦罗所杀,名为报,这时旧的种子(杀鱼)就消失了,形成新的种子(被杀),所以叫怨怨相报何时了。

那情况就像失忆的人,他隔一段时间失忆一次,然后借了的钱总还是要还(这是世间的奇妙之处),不会因为他隔一段时间忘了,就不用还。他老是觉得自己命很短,生活不到几年,但仍是这样永远生活下去。无论是入地狱受痛苦,变懵懂的畜生互食,还是在人天善道做天王人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