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在地震区运用的优势
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在地震区运用的优势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特的工艺创造,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结构不仅在建筑艺术上独具特色,更在抗震性能方面展现出卓越的优势。特别是在地震频发的地区,榫卯结构的建筑形式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本文将探讨榫卯结构在中国古建筑中的运用及其在地震区的优势,并以应县木塔为例,说明这种古老智慧在现代建筑中的借鉴价值。
榫卯结构的历史与特点
榫卯结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这种结构通过将木构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榫卯结构的核心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负荷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这种结构体无论是作为建筑还是单个的物件,都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榫卯结构在地震区的应用优势
地震区是指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的区域。中国现有六个地震区,分别是天山地震区、青藏地震区、华北地震区、东北地震区、华南地震区及台湾地震区。在这些地震高发地区,榫卯结构的建筑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榫卯结构能够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中国古代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出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
应县木塔:榫卯结构抗震性的典范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古代建筑抗震能力的杰出代表。这座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位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在战乱之际,木塔还承受过200余发炮弹的轰击,亦无大损。
木塔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抗震能力,得益于其综合运用了多种抗震技法:
- 木塔平面是规则的正八角形,利于抵抗地震波产生的扭曲力;
- 木塔高达4.4米的砖石基座坚实、稳定,形成一个“浮筏”,承载着全塔的重量(约1300吨);
- 木塔内梁与柱的连接完全通过斗栱完成,各种构件则通过榫卯连接,全塔的主要构件不用一钉一铆,这种连接形式类似于半固结半活铰的状态,能承受较大的弯矩;
- 构架水平分层,在地震波中的垂直冲击波攻击下,可以通过“弹跳”的方式消解巨大的破坏能量;
- 构架的整体性有力地抵抗旋转波,所有的柱子都用顶部的梁枋连结成一个筒形的框架,保证了构架的稳定性;
- 柱子之间砌筑有厚实的墙体,牢牢地“抱”住各柱子,增加了构架的整体性,而且这些墙体能作为剪力墙发挥作用;
- 立柱侧脚、平面逐层缩小,有效地降低了塔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塔的稳定性,这样既使塔身形成美丽的曲线,又能把水平的地震冲击力分解成垂直方向的压力;
- 周边有一圈柱廊,各圈柱廊被水平构件连接成一个刚中带柔的整体;
- 为了加固结构框架,在八边形木塔的四个斜向应面上,自上而下采用了剪刀撑做法。
结语
应县木塔的例子充分展示了榫卯结构在抗震方面的卓越性能。在当今自然环境日益恶劣、地震频发的背景下,这种古老的建筑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科学手段将榫卯结构的优势应用于现代建筑,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