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梅菜:从“岭南三大名菜”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惠州梅菜:从“岭南三大名菜”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惠州梅菜,作为“中国梅菜之乡”的特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明朝初年就被列为“岭南三大名菜”之一,到如今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惠州梅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享誉国内外。然而,在新时代的市场环境下,这个传统特色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惠州梅菜的历史渊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转型升级之路。
历史悠久的岭南名菜
惠州梅菜历史悠久,至今还流传着不少关于梅菜的传说。在惠城横沥,流传着“梅仙姑赠菜种”的故事;在惠东梁化,则流传着赵佗与梅菜的故事。这些传说,给惠州梅菜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让梅菜成为一棵有故事的蔬菜,承载着惠州人独有的记忆和味道。
冬天,横沥镇矮陂村村民在田里收割梅菜。
据《惠州市志》记载,梅菜已有600年以上种植历史。虽然无法确认千年以前种植的芥是否是梅菜,但可以确定的是梅菜的种植生产规模在民国已经成型。1925年,《社会之花》杂志就有关于梅菜的记载,可见梅菜在当时已是知名特产。
远销海外的“富贵菜”
新中国成立后,梅菜种植在惠州迅速推广,渐渐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农产品。1958年,惠阳县(含惠东)种植面积达3.07万亩。上世纪60年代,惠阳专署把种植梅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全区推广并选派老农到各地进行技术指导。
梅菜扣肉是客家菜里一道有名的菜式。
1993年后,惠州出现了多家致力于梅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开发的农业企业。1994年,惠州梅菜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1995年,惠阳市被命名为“中国梅菜之乡”,2005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06年横沥被广东省授予“梅菜专业镇”称号。
发展痛点与转型升级
近年来,惠州梅菜产业面临诸多挑战。2020年全市梅菜种植面积约6万亩,2021年为4.3万亩,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部分农户种植意愿不高,加工方式粗放,品牌宣传不足,产业聚集度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
在转型升级方面,一些梅菜企业积极创新。惠州市环通梅菜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烘干设备生产梅菜干,与北京庆丰包子铺等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惠州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采用标准化种植模式,提高农田利用率。广东谭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开发低盐清洗加工技术,生产免泡、即食等新型梅菜产品。
惠州市环通梅菜有限责任公司梅菜加工生产车间。
未来展望
为推动梅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和支持。惠城区横沥镇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惠东县梁化镇则打造“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企业也在不断创新,开发梅菜扣肉、梅菜包子等预制菜产品,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
广东谭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加工梅菜。
矮陂村还提出了打造梅菜文化农业公园的设想,规划设置梅菜大道、育苗种植基地、研发生产加工基地、文旅研学实践基地等,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这些努力,惠州梅菜有望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重焕生机。
广东谭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梅菜加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