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近300本书,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宝藏读书笔记模板(建议收藏)
读完近300本书,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宝藏读书笔记模板(建议收藏)
这是本号第81篇原创,全文共2906字
作者 l 微月
来源 l 微月在读书(ID: weiyuegogogo)
你好,我是微月~
真正爱上读书,是在大学阶段,那时我懵懂地闯入阅读世界,乐在其中。
毕业后断断续续在读书,算上今年的,差不多有300本。
可我直到最近才意识到,自己做的读书笔记太烂了!
特别是纸质书,整本书划线满满,折角一堆,摘抄一段又一段,书越读越厚。
读完之后,通过OCR一条条扫描到某个App,又累又没重点。
一段时间过去,大多书只记得书名,内容跟没读过差不多。
最近看完李小墨的《海绵阅读法》,学到一个宝藏读书笔记模板——“万能读书笔记模板”。
这个方法简单易上手,我用它试过好几本书,做读书笔记效率大大提升。
恨不能把它镶个边裱起来,挂在墙上,提醒自己好好用。
正愁怎么做笔记?快来看看这篇文章。
01
**什么是“万能读书笔记模板”?**
**它有什么用?**
“万能读书笔记模板”是李小墨自创的,一套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书籍。
它由这九个要素组成:
阅读动机、核心概念、金句收集、案例故事、联想发散、任何疑问、洞见时刻、情绪感受、行动灵感。
这个模板有什么用?
让你轻松提炼重点,最大化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这个框架,也可以沿用到做别的学习笔记,比如,听课程、读长文、看视频等。
02
*怎么**用“万能读书笔记模板”做笔记?*
这套方法的核心是“九要素”,它们具体是什么?应该怎么写?
接下来,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简单谈谈用法:
01阅读动机
世上好书这么多,你为什么翻开这一本?
这个答案就是你的阅读动机。
写下阅读动机有什么好处?
明确阅读目的,读起来更有方向。
比如,我读《海绵阅读法》,阅读动机是:
学习一整套精读方法;
探索如何做读书笔记;
找出与前两本阅读方法类书的异同;
看看小墨老师做读书博主的经历;
从中找出5本以上关联书籍,考虑纳入书单;
了解读书变现形式,思考自己未来方向。
当这些目标被我写下来,我就读得更专注。
写在哪里比较好?
可以写在书的首页,每次一翻开书就能看到,能起到提醒作用。
02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一本书的精华,一般会出现在书中显眼位置,比如,书名、目录、小标题,并被作者多次提起。
像《精力管理》这本书,书名就是核心概念,整本书围绕“精力管理”一词展开。
吃透一本书的核心概念,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精髓。
一般来说,一本书核心概念不多,为1-10个。如果是小说,就把它替换为核心人物、核心情节。
核心概念记在哪里?
我平时比较喜欢做思维导图,会把核心概念直接列进去,作为一级标题。
03 金句收集
金句就是那些让你特别认同,发出“哇,太棒了!”感叹的句子。
这类句子通常会引起你强烈的情绪共鸣,或让你觉得特别有用。
遇见这种好句,赶紧摘录下来,收进自己的“金句库”。
有些人说,我收集了很多金句,可都在文件夹里吃灰,一句也没用上过。
我有个特别简单的办法:用面对面建群方式,组建一个只有你自己的单人群。
不管在哪看见金句,立马复制,丢进去,需要的时候用关键词搜索聊天记录,迅速定位。
将这个群置顶,有空就看看,多受好句子熏陶。积累多了,你自然而然也能写出金句。
04 故事案例
作者为了明晰一些概念,写出一本完整的书,通常少不了大量举例。
其中有些故事案例,是特别好的写作素材,可遇不可求。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收进“素材库”。
我最近找到一个超级好用的工具,叫做flomo。不仅支持自定义多级标签,还能直接联动微信端输入内容,特别适合进行知识管理。
好的故事案例,我就摘录到这里。写上思考,用关键词打好标签。
05 联想发散
联想,是一个主动发散思维的过程。
看到新概念,可以问自己:
我在哪里看见过类似内容?
它们具体是什么?
我想到了哪些经历/故事?
当你学到一个新东西,发挥想象力,关联尽可能多的知识、经验、过往,你就越能掌握这个东西。
06 任何疑问
在阅读过程中,你很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不管它们显得多傻,都记得写下来。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开始。
只要有了问题,你就会忍不住去找答案,不知不觉进入思考状态。
刚开始阅读一本书,一般疑问比较多,可以在旁边打问号做标记。
随着阅读深入,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再把答案写旁边。
如果整本书读完,有些疑问仍然无法解答,再搜索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学习,或向他人请教。
07 洞见时刻
洞见时刻,就是你读到某段话,感到醍醐灌顶,颠覆认知的瞬间。
比如,我看到《海绵阅读法》中“视觉阅读效率是听觉的100倍”时,就有顿悟之感。
记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语文老师总是让大家背诵文章。到了初中,高中,也是这样,经常强调“大声朗读”这件事。
我就一直以为,诵读比默读效率要高。直到我读到刚刚这句话,看完小墨老师的解释,才明白以前的观点是错的。
类似这样的片刻,一定要把相关语句记录下来,写上自己的想法,实时更新你的知识库。
08 情绪感受
读到一段文字,你是喜欢,是开心,是感动,是愤怒,是平静?还是别的什么?
所有的情绪,都是独属于你个人的,最真实的阅读体验。
这些情绪感受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不加留意,看过也就忘了。
可它们又是如此珍贵,能触动你,唤醒你内心深处一些宝贵的经历,引发一连串思考。
写下来,写下来,这样的好东西值得写下来。
09 行动灵感
阅读与改变之间,缺的不一定是大量书,而是充分行动。
尤其是实用类书籍,读完不去实践,约等于没读。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特别好用的方法/技巧/工具,别等待,马上列入行动清单。
试验起来,你就知道好不好用,适不适合自己。读书,也就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
比如,看到这个“万能读书笔记”模板,我觉得非常棒,立刻从《海绵阅读法》这本书开始实践,效果不错。
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做《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书笔记,进行巩固。
经过几本书的过渡,我养成了用“万能读书笔记模板”写笔记的习惯。现在随便拿到一本书,就会自然而然写下九要素。
“万能读书笔记模板”,到这里就介绍完了。
此外,我还想补充两点:
一是九要素之间并非完全独立,有可能互相融合。
你产生一个洞见时刻,可能刚好联想发散,想到别的东西;你收集一个金句,也可能触发情绪感受,产生新的洞见时刻。
二是九要素是孤立的零散信息,最好汇总一下,形成一个整体。
作者的建议是读完书后,用B4道林纸,做手绘版思维导图,理出全书逻辑框架,将九要素嵌入其中。
我喜欢用电子版思维导图,边读边画,将九要素融入知识框架,选不同背景色进行区分。
03
写在最后
李小墨在书中提到:“做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有必要、消化知识的过程。”
吃完一顿饭,食物要经过消化系统处理,才能化成养分,被人体吸收。
读书也是,看完一本书,信息要通过大脑思考,才能变成知识,为你所用。
写读书笔记,就是记录高质量思考结果的过程,有利于内化知识。
但读书笔记不能做的太复杂,会让人失去坚持写的动力,也不便于回顾。
万能读书笔记模板,要点突出、维度多样、简洁明了,相当适合小白。
欢迎点赞、在看,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