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舌尖上的“矿物”——来自地层深处的井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舌尖上的“矿物”——来自地层深处的井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hina-shj.org.cn/dqnh/2025/01/08/detail_2025010816858.html

盐,百味之首。在四川盆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发明了独特的井盐工艺,创造了璀璨的盐业文明。从地质演化到古代工程,再到美食文化,让我们一起探寻这舌尖上的"矿物"——井盐的故事。


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的成都平原(摄影:邹滔)

四川盆地:曾经沧海

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海相成盐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化。在2亿多年前的早三叠世,四川盆地依然是一片汪洋,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气候炎热干旱,出现了规模较大咸化海域——上扬子蒸发海。海水时侵时退,海面时升时降,或形成碳酸盐岩,或形成蒸发岩类,交替沉积。在早—中三叠世,地球上爆发强烈构造作用——印支运动,三叠纪及更老地层被挤压弯曲,形成褶皱隆起,同时伴随着花岗岩浆活动,四川盆地雏形渐显。印支运动使地壳抬升,四川盆地的海水完全退出,至此结束了海侵历史,进入陆相沉积新阶段。从早三叠世到中三叠世近700万年时间里,在干燥炎热的气候环境下,四川盆地发生广泛的蒸发沉积作用,为盐类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赋存盐卤资源的主要层位都沉积于此时。三叠纪以后,四川盆地经历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的沧桑巨变,地壳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强烈作用下,形成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最终塑造出具有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断层和褶皱,纵横交错于地下,为盐卤热液的运移、聚集、保存,提供了流动通道和生长空间,使之成为四川盆地发育的主要储盐构造。所以说,四川井盐的前世,是"曾经沧海"的蔚蓝。


从四川盆地最高峰广安华蓥山俯瞰川中丘陵(摄影:杨建)

古代"深地工程"——自贡燊海井

井盐看四川,四川推自贡。位于川中丘陵的自贡,盐卤资源丰富,盐业历史悠久,是一座因盐而立、因盐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为中国最大的井盐生产基地。地质资料显示,自贡地区存在三种类型的盐卤资源,分别是黄卤、黑卤和岩盐。其中,"黑卤"赋存在碳酸盐岩的岩溶裂缝中,富含硫化氢(H2S),含悬浮物和黑色沉淀,贫钡。黄卤赋存在砂岩裂隙中,因水中含铁质,故呈黄色,富钡,贫硫酸根。黄卤埋藏在400700米、黑卤约在9001300米。与黄卤相比,黑卤埋藏更深,矿化度更高,经济价值更高,开采难度也更大。巴蜀地区的凿井历史悠久,从先秦的大口浅井,发展到北宋的小口深井,再到明清的技臻艺熟,盐井的深度、井灶的产能、井盐的质量,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向前发展,并在四川达到了巅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工匠们在自贡大安阮家坝山下,用始于北宋的卓筒井工艺——冲击顿钻技术,将盐井的深度钻至千米以上,凿穿了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地层,最终抵达了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地层,揭开了2亿年前古老岩层的神秘面纱,由此获得了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黑卤",还获得了高产的天然气。盐卤为制盐原料,天然气是熬盐燃料,水火俱全,火丰咸重。这口被命名为"燊海"的盐井,有着美好寓意,深度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000.42米,创造了领先于西方的钻探纪录,也标志着世界第一口千米深井的诞生,更是被誉为"世界钻井之父"和"中国第五大发明",在钻探科技史上留下了厚重一笔。


自贡燊海井采卤井架——天车(摄影:杨立)


自贡燊海井煮盐灶房(摄影:杨立)

自贡井盐:味蕾盛宴

吃在四川,味在自贡。井盐,是自贡地方的特色产品,也是烹制川菜的重要调料。从晚清至民国,自贡地区因盛产井盐而富甲全川。在晚清时期,受益于"川盐济楚"政策,四川井盐的发展迈入黄金时代,五湖四海的大盐商和盐场主汇聚于自贡等地,开启了淘金之路。因盐暴富的投资客,过着"盐商一碟菜、盐工半年工"的奢靡生活,不断追求味觉上的刺激和新鲜,推动了川菜的创新与变革。有学者认为,这是现代川菜的起源。井盐,无疑在川菜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论湖盐、海盐、井盐,食盐的主要成分都是氯化钠。本质而言,产自四川盆地的井盐,作为一种天然矿物,其主要成分为石盐。石盐,又称为岩盐,为卤化物大类石盐族矿物,主要由氯化钠(NaCl)组成。石盐的晶体结构为等轴晶系,常见晶型为立方体,其次为八面体和立方体的聚形。石盐集合体多呈粒状,致密块状或疏松盐化状。纯净的石盐为无色透明,因含杂质而呈现不同的颜色。近代以来,随着四川井盐产业的发展,在自贡地区催生出诸如水煮牛肉、富顺豆花、冷吃兔等多种特色美食。井盐,繁荣了经济,创造了美食,当然也征服着世人的味蕾。


扫描电镜下的石盐晶体(摄影:刘林)

总之,地处内陆的四川盆地,在亿万年光阴流转里,上演了一幕从海洋到湖泊、从湖泊到陆地的地质史诗,奠定了如今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储量巨大的盐卤资源,造就了红色盆地的盐业文明。遥想当年,洁白胜雪的井盐,千帆竞发在川江蜀水里,人挑马驮于崇山峻岭间,蜿蜒出川盐古道的繁荣。巴蜀地区的能工巧匠,以铁与竹为媒介,破译藏在岩层深处的财富密码。井盐,由黑暗熬向晶莹,舌尖上的"矿物",从海里来,到胃里去,超越了历史,风味了人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