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甲醇中毒的危害与防护指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职业健康:甲醇中毒的危害与防护指南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152349
甲醇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然而,如果在工作场所接触甲醇时没有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就可能引起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这种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代谢性酸中毒和视神经损害,严重时可导致失明甚至死亡。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甲醇中毒的危害、紧急处置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什么是甲醇?
甲醇(CH3OH)又称木醇或木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在职业活动中,主要是以蒸汽的形式经过呼吸道摄入,也可以通过皮肤、黏膜以及消化道吸收。
接触甲醇的常见机会
- 摄入含有甲醇的假酒和饮料,或甲醇汽油
- 生产“固体酒精”火锅燃料
- 甲醇的生产和运输
- 生产甲醛、甲胺、摄影胶片、塑料、杀菌剂、油漆稀料、染料、甲醇汽油、橡胶、树脂等作业场所
甲醇中毒的危害
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是短期内接触较大量甲醇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代谢性酸中毒和视神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一般成人口服纯甲醇 5ml~10ml可致严重中毒;一次口服 15ml,或 2 天内分次口服累计 124ml~164ml,可致失明;一次口服 30ml可致死亡。吸入甲醇浓度达 32.75g/m3时可危及生命。
- 轻度中毒:头痛、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轻至中度意识障碍;视乳头充血、视乳头视网膜水肿。
- 重度中毒:抽搐,昏迷,重度意识障碍;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或视神经萎缩。
甲醇中毒后的紧急处置
- 口服中毒意识清晰者,早期可进行催吐
- 经呼吸道吸入中毒者,迅速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 皮肤污染者,立即除去污染衣物,用清水彻底冲洗
- 中毒病人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必要时以无菌纱布敷料或眼罩覆盖双眼,予以避光保护
工作中的防护措施
- 改进原辅材料:以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甲醇,如使用乙醇作为替代物。向化学品供应商索取 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 做好通风措施:生产过程密闭化,改善工作环境的通风条件,使用有效的排风设备,降低工作场所甲醇浓度。
- 做好个人防护:企业应定期为劳动者配发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毒面罩、护目镜、防护服、手套等,并定期进行更换,劳动者作业过程中应全程正确佩戴使用。
- 工作场所定期监测:企业应定期监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在使用或储存甲醇的场所或岗位应做好危害告知并设置警示标识。
- 职业健康培训:对新员工或换岗员工务必做好上岗前毒物认知教育、防护设施的使用、防护用品佩戴的培训。在岗期间定期进行接害岗位规范操作培训。
- 定期做好健康监护:组织接触甲醇的工人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甲醇作业禁忌证及职业健康损害。
参考文献
[1] 沈欢喜,徐胜,费小进,等.一起急性职业性甲醇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0,37(08):818-820.
[2] 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15个技术方案[J].上海预防医学,2011,23(07):324.
[3] 刘喜房.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的预防[J].劳动保护,2018,(04):70-71.
本文原文来自金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热门推荐
什么是骨龄?与身高增长有什么关系?
恒大物业追讨134亿元存款 法院判了!
老师傅总结最全装修流程,从毛坯到入住一目了然,看完再装也不迟
个人养老金账户如何进行资金管理?
特大城市,这样治城
西游记白骨精人物简介
什么是电池自诊断
肝火旺盛的表现与调理方法,助你重获身心平衡与健康
邮报评最伟大球员排行:梅西贝利老马前3 C罗第10
暴力伤医防治之问:被称为“病人定心丸”的医生李晟遇刺前后
海竿钓法有哪些?常见的有爆炸钩钓法、串钩钓法、水怪笼钓法等!
菜花的功效与作用
探险者的空间和座椅布局,六座还是七座更实用?
消费者如何向法院起诉
徐克版《射雕英雄传》:正剧基调与魔幻故事的裂隙
手机的焦距和光圈为什么要加个“等效”?
【Go接口与设计原则】:遵循SOLID原则的接口设计方法(设计模式专家)
指尖上的艺术:细褐——雪域高原上的千年传承
如何解锁手机屏幕忘记密码(快速恢复手机使用权的方法)
《多宝塔碑》赏析:颜真卿书法艺术的瑰宝
桂圆性味归经与营养价值全解析
这 6 个饮食秘籍,让你轻松降压
夏天开车怎样使用汽车空调才能更安全和经济?
斯蒂芬-库里和“魔术师”约翰逊:谁是NBA历史最佳控卫?
中医治疗哮喘:从辨证论治到个性化疗法
彩票产业是否受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影响?有哪些应用案例?
“硫磺枸杞”事件后,济南市场调查:如何辨别优质枸杞?
企业如何实现高端网站建设
盆栽碰碰香如何养殖?怎么养护才能长的茂盛?
首次!3000亿级的抗衰化妆品市场,有了“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