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10/21/84164557_1125852392.shtml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解决了"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这一核心问题,还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带你走进康德的哲学世界,了解他如何通过"哥白尼革命"解决这一难题,以及他对感性、知性、理性等核心概念的深刻阐述。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中三大批判的第一本,它主要解决的是关于人的认识的问题,是人的认识和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在康德之前,欧陆哲学主要被两大流派分割,一派是以唯理论为代表的大陆理性主义,另一派则是以经验论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的传统是从笛卡尔开始的,对于对象的把握都是从先验观念开始的,所代表的是一种绝对的理智,理性的哲学,凭借着一种先验的观念通过理性去直接把握知识,这种传统一直继承至莱布尼茨和沃尔夫;而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是从培根开始,所代表的是一种从感性经验中把握知识的哲学,一切知识都是后天的,是外界通过感官得到的,这种传统一直继承至洛克和休谟。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

'我思故我在。”

休谟将经验论从唯物主义的改造为了唯心主义的,休谟只承认感觉知觉中所接收的印象,并且在休谟那里,因果性这种规律的联系成为了一种偶然性,而不是一种必然性的存在。一切规律都在休谟的论证之下失去了规律,人身为认识的主体只能相信自己的知觉,经验论在休谟的唯心主义改造后逐渐走向了一种怀疑主义的极端。

休谟的思想冲击着大陆理性主义。大陆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唯理论的教条主义)假设客观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知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应,先天知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本质的把握,这种从先天顺从到后天的思维,被休谟的理论驳倒了。

康德说:“休谟打破了他独断论的梦。”《纯粹理性批判》不仅恢复了知识的有效性,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对于休谟哲学的回应。康德提出了一种先验的观念论,何为先验?先验是一种结构,是一种一切思维者都存在的思维结构,它存在于每个人的主观中,但它不是主观的,它是思维本身固有的。在休谟那里,知觉经验属于心理,并且人的知识是以人的心理为转移的,在康德处则完全相反,这个结构反而是客观的,但这种先验的观念论仍要从思维主体中去寻找,从知识中去寻找普遍的知识结构。

亚里士多德对于知识的有一个定义,即知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但这个概念在休谟的经验论怀疑主义面前失去了功效。康德在在此提出了他在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即对象符合观念,对象是通过我们的主观建立起来的,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建立起来的,从休谟的角度出发,人通过把握经验,来建立知识,这个通过知识建立起来的体系反应的并不是外在的客观对象,而是符合我们自己建立的对象和对象观念,这个我们能感受到的符合我们对象的观念则被称为“现象”,而现象背后的那个存在着的客观实体,我们是不可知的,即物自体,不可知。与此同时,康德将因果性并入先验的范畴,因果性从休谟的角度出发,当然是主观的,但是从康德角度出发,它虽然主观却不存在着一种任意性,因果性早就在人的知识结构上存在了,在这种结构里,因果性是必然且普遍的。康德通过对外部世界建立法则,从而恢复了知识的有效性,在这个根基上,康德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首先我们要区分康德对于先天、先验、超验、后天以及感性、知性、理性所下的判断。

先天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种认识论,它是一种知识,先于并且独立于经验,先天必然是经验无法直接把握的,不可用感性直接推论的,先天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7+5=12是康德所举的例子,这个公式无论怎样都会得出这个结果,必然(只等于这个结果)且普遍(在数学知识的层面上),感性经验无法直接推导,是独立于经验的知识,7+5=12本身就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后天则是通过经验才能经验到的知识,通过感性和知性就可把握的知识,并且通过经验的推导,这种知识也不是必然且普遍的。先验则是先于经验并让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而超验则是超出于经验范畴的形而上的事物。

感性就是认识主体被动接受外部信息的过程(人是一块白板),但能接受经验,就必然已先拥有对于经验的形式,这一形式与时间和空间有有关,时间和空间不是物本身的属性,而是我们认识得以建立的前提。知性则是认识主体对于经验的思考,是一种主动且能动的过程,知性对感性加工形成一个统一概念,这一过程是通过思维主体对感性经验加工形成的,这一过程的功能也就是先验统觉,由先验统觉得到的纯粹知性概念就是范畴,范畴也是知性判断和认识的条件。理性则可以更进一步抽象,它试图去认识超验事物,总是会陷入到一种先验幻觉,陷入到二律背反(两个观点自相矛盾,例如上帝存在或者上帝不存在之中),二律背反不可解决,进一步印证了人的理性和认识是有限的,人永远无法认识到现象之后的物自体。

《纯粹理性批判》在各个知识的领域中,试图论证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纯粹理性批判》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先验要素论,在先验要素论之下又分为先验感性论与先验逻辑,而先验逻辑又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第二部分则是先验方法论。

先验感性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数学先天综合判断是何以可能的?通过时间与空间,在先天中,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建立。先验分析论则是自然科学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问题,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就在于先验意识统觉,图型使得范畴能够运用于经验对象,这种能动作用使得自然科学的知识得以可能。而先验辩证论的问题则是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但是这一论证却失败了,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没有可能性的前提,以往的大陆理想主义哲学家都混淆了现象与物自体,所有的知性概念都运用到了物自体身上,但是知性范畴只能运用于现象及经验。击垮了原有的形而上学,康德就试图再建立一个未来形而上学,所以关于先验方法论的问题则是,建立未来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康德首先通过一种方法上的纯粹理性的训练,逐步接近未来形而上学,而未来的形而上学最终又导向了自然科学、道德与物自体。将理性付诸于实践,就涉及到了物自体的问题,涉及到了人的自由和意志,道德与幸福,实践等问题,从感性与先验进入到了一个悬置知识,探讨自由与道德,这就进入了康德的第二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