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千年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指没有后代吗?
被误解的千年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指没有后代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流传千年的名言,常常被误解为“最大的不孝是不生孩子”。然而,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远比表面意思丰富得多。本文将从历史、文字和语境等多个角度,为您揭示这句名言背后的真实含义。
中国自西周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孟子·离娄上》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的前半句可谓是流传甚广、影响至深,而且也被误解得最深。那么,这里的“无后”,是指没有后代吗?
关于“无后”是没有后代的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东汉的赵岐,他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自己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也就是说,第一种不孝,是逼迫父母做不仁不义,违背其本人意愿的事;
第二种不孝,乃当父母重病缠身或七老八十的时候,拒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第三种不孝,才轮到所谓的“无后”,即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不孝有三”,是孟子对孔子《 孝经 》原理的发扬光大,但不论是孔是孟,一律“义”字当头,都没有把“无后”排在不孝之首之大。
如果三种不孝确实排名有分先后的话,足见“无后为大”一定是民间的曲解。
关于这句话,如今大部分人更倾向于解释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种,其中最大的不孝就是做后辈的没有尽到责任。
其中,“不孝有三”中的“三”,不是实际数量上的三,而是虚指,用以加深程度。
另外,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需要注意舜娶的是谁?
“舜有二妃,一曰娥皇,二曰女英,并尧之女。”
因众人推举舜继任帝位,为了对舜的德行进行考察,尧才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舜知道自己“告则不得娶”,“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因此,舜娶二妃都没有告诉其父母。
当然,这不仅不符合礼法风俗,也违背了孟子的孝道思想。
“为无后也”应该是指,舜娶妻这件事没有告诉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
“为”应该解释为“是”,“后”应该引申为“没有尽到做后辈的责任”。
那么,后一句“君子以为犹告也”又该作何解释?
一是,纵观《孟子》一书,可以看出“孟子最推崇的人就是舜,对舜的推崇程度要远高于孔子。作为理想人物,似乎不应该出现错误,或者说舜的任何言行都应该是正确的,都应该是可以解释的。”
二是尧是君,舜是臣,在父和君两者相冲突时,舜选择了君,符合“权”、“道”和“变通之义。在孟子看来这可以被原谅。
这句话整体的结构应该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结论,“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是孟子举的一个例子,“君子以为犹告也”是出于对舜形象的维护所添加的“舜不告而娶”的解释。
由于汉代孝的观念,加之西汉的社会状况,统治者对人口繁衍比较重视,可以肯定:赵岐所注也有其合理之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的这句话传颂了千年,然而对此的解释却一直存在谬误之处。可见,理解历史人物的语言,还是要回到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去深度剖析历史人物的思想。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回到语言本身,细究具体的字义,继而了解背后的独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