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早读如何更有效
小学语文早读如何更有效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如何让早读更有效?本文从多个维度提供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明确早读目标、制定合理任务、引入竞争机制、培养良好习惯等。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教师,也适合家长在家指导孩子进行早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那么小学语文早读如何更有效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早读如何更有效
一、明道理,促重视
新学期伊始,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早读的重要性。例如向学生讲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晨。”大脑充分休息了一个晚上,早上醒来的记忆是最的,在其他的时间里花十五、二十分钟可能也记不住的知识,在早上可能五分钟就记住了……如此鼓动激励下,孩子们对早读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二、定任务,给目标
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任务要适中,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任务过轻或过重,都不利于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定不同的任务,如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背一些优秀作文及唐诗宋词,学习较差的学生可以背一些好句或古诗。
三、搞竞争,激学趣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教师可以在早读课上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背得快”“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背书大王”等活动,并给予一些物质奖励。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那些平时拖拉的学生为了本组集体的荣誉,也不甘落后。
四、养习惯,促成长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老师在没在都一个样。可以通过表扬乐意读的同学,批评不乐意读的同学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每天都有班干部把背书大王名单公布在黑板上,学生每天按时到校都能认真地读书。
五、勤指导,给方法
小学生毕竟朗读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范读,其中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对培养学生朗读时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语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指导时可全班性指点,亦可深入学生中个别指点,并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求学生做到:朗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拖腔,咬字吐词清楚明白。这样自然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创设出浓烈的朗读氛围。
小学语文早读的有效方法
一、明确早读教学内容及目标,提高早读效率
早读课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知识延伸的重要阵地,教师一般是在前一天放学时布置第二天早读的内容及要求,早读的时候在黑板上再写出本次早读内容及要求,使全体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首先,教师要认真落实常规教育,使学生明确语文晨读的目的,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教育学生有效利用宝贵的晨读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严明的纪律是保证晨读有序开展的前提,而制度的建立可以保证纪律。每接到一个新班,教师即要求学生:早读课不能随便迟到,进教室不能落在教师的后面,早读时应自觉读书、不能随意说话。
二、读书内容具体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记忆效果,其记忆的质量高,保持的时间长。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需读多长时间,读到什么程度;背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都要让学生心中有数,这样的读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读,也才能达到理解得更深入、记忆得更牢固的目的。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前一天或每节早读课走进教室前就应对当天的早读安排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避免早读的盲目性,才能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教师一般是在前一天放学时或每节早读前就将早读的内容提前以口头形式或写在黑板上预告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前读书、早读课有事可干。比如平常按照进程在学习新知过程中,一周四个早读,教师一般这样安排:周一(学习新课)——读生字、词语、读通读顺课文、或范读或根据课件中的配音全文朗读来逐句逐段感情诵读,最后说课文大意。周二、周四(学完一新课,又开始新课的学习)——花较短的时间复习检查上课有关内容,以背诵为主,然后跟老师或配音诵读新课。
周五——学习了一周的新课,对于教材中的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习回顾,达到加强记忆。比如在复习期间,安排一般为:利用各种读背形式对归类的知识进行复习,强化记忆;选择精彩的诗词、短文或优美文章自由大声尽情地朗读,激发兴趣,培养语感,在兴奋中进行有意积累;对于一些开放性及学生出错最多的题型,引导学生在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渐的,学生摸出了其中的规律,自觉养成寻找朗读内容并认真进行的习惯。
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提高朗读水平
- 教师示范朗读或领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比较有限,他们的朗读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模仿阶段。所以,教师在早读课上要多领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或者听录音,引导学生读准、读好、读出美感,边读边点拨,边读边评价,边读边自省。
- 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
教师一般采用的做法有:
- 大显身手竞赛读:小组之间赛读或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随机点读等形式。这主要是激起朗读的乐趣和斗志,始终能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参与其中。
- 声情并茂配乐读。这主要在学习新课前或朗诵优美句段时使用。通过创设浓烈的朗读氛围,帮助学生去把握朗读不同作品的语气,体验朗读的艺术魅力。
- 同桌互读互背。这主要用于复习旧知和背诵课文或优美片段的检查。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小面积地最清晰地了解到学生个体掌握情况。
- 在拓展性的朗读中,主要采用自由自在朗读法,即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或起立或坐着,或摇头晃脑或正襟危坐等,大声读出来。
- 情景再现。对课文中有故事情节的精彩片段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让孩子担任角色,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情感等,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四、考核反馈及时化
心理学家布朗通过有趣的实验证明,有效的反馈机制是活动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早读兴趣,了解学生早读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适时适度的反馈,对学生的早读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反馈的宗旨是表扬优秀生,激励后进生。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教师点查,也可以同学互查;可以口头提问,可以书面作答;可以单人抽查,也可以分组互查……
通过即时反馈,效果好的学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肯定,效果差的学生又得到了激励;还为老师取得了进一步教学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可一举多得。因为早读的时间很有限,所以教师一般采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反馈,但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多彩。这个反馈有两次,一次在课堂上当堂进行,还有一次在当天的课后进行,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对早读的内容在当天能掌握住。例如在学习新课或背诵课文时,通过互查和抽查,很快了解到哪些同学未完成,然后教师就规定时间,定好帮助人员实施帮助,时间到了后,教师就亲自抽查那几位。他们的表现直接与帮助同学挂钩,并且照样获得赞美。
五、多元评价机制,让学生充满信心
-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
教师千万不可吝啬自己的表扬与激励,教师的表扬不但能让学生对每天的早读都充满期待,更能提高他们一整天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但是,教师的评价又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如果把不好说成好,就会混淆视听,使学生无所适从或者干脆找错误的进行学习、模仿。只有实事求是又充满激励性质的评价语,才能既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
- 同桌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性评价
每个人其实都很在乎别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学生也是一样,虽然他们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他们都会聆听,去判断好与不好。为了让同学们更加认可自己,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展现自己的。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早读的有效性
一、规范要求
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的早读时间,养成良好的早读读书习惯。规范坐姿、拿书的姿势、读书的声音等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比如:文言文早读要求:文言文原文背诵默写、文学常识背诵默写。朗读的停顿,背诵常见文言虚词与重点实词解释的意思。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小说早读要求:读小说的三要素,读小说的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读人物描写的方法、读线索、读贯穿情节的线索、读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等等。
二、确定目标
每天的早读时间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明确语文早读的目的,早读之前,教师可以给课代表布置好早读任务,使学生在早读时有的放矢。如:文言文早读,是文言文原文背诵默写,还是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最多的知识。
三、语文早读形式多样化
教师要努力变“单调早读”为“多样化的早读”,早读课并不仅仅只满足于“朗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活跃早读课气氛,增强早读课效果。怎样多样化呢?
不同文体不同方法。比如:朗读古文时可以采取原文与注释穿插读的方法,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力求眼、口、心并用。达到最好效果。又比如:读诗歌,要让学生静听录音带后,再跟读,低声吟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朗诵方法和感情基调。
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同桌互读互背或安排语文小组长抽背,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小面积地最清晰地了解到学生个体掌握情况,为上新课打好基础。
开展语文早读朗读比赛。男女生小或组赛读、开火车、随机点读等形式。可以激起朗读的乐趣和斗志,始终能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参与其中,使早读更有效。
集体诵读与自由诵读的相辅相成。齐读有助于督促不自觉的同学,也有助于受感染和培养语感;自由读有助于彰显个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处理轻重缓急。两者并重可能会更高效。
四、做好早读的总结
早读剩几分钟时教师有时点查,有时让同学互查;有时口头提问,有时书面作答;有时挨个抽查,有时分组互查……通过及时反馈,效果好的学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肯定,效果差的学生又得到了激励;所以要多表扬优秀,激励差生。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早读课
一、明目标,定任务
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学习的自觉性和计划性都还不够,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形成,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学习情境中,不放弃不抛弃,不留给学生任何偷懒的机会。每个学期,教师都要对早读内容有个整体计划安排,每节早读课都要有适当的朗读内容,层次安排应该由浅入深,由拼音、词语、片段到古代诗歌及浅显的文言文阅读,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知识积累。
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值得好好研究。任务要定的适中,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早读课不能与语文课堂学习完全脱节,另搞一套。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早读内容。
二、造氛围,讲方法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事实证明,在早读课上引入竞争机制,创设竞争向上的氛围,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氛围好,效果妙。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得快,看谁读得有感染力。可以进行表演性朗诵,分角色朗读。还可以举行背诵比赛,比一比谁先完成任务,哪一组完成任务的人最多。看谁背的诗歌多,组与组比,男女生之间比。对那些表现突出、进步明显的要及时奖励,对落后的要耐心指导。这样我们会发现:即使那些平时拖拉的学生为了本组的集体荣誉,也会不甘落后、超常发挥。比赛结束后要及时评比,用一些小奖品作为奖励。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去记忆所学内容,目看、口诵、耳听、脑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做到了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记忆效果会更好。通过朗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可以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拓宽学生的人文底蕴与内涵。早读课一定要让学生诵读出声,最好还能做笔记,手脑并用,效果更佳。
教是为了更好地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与思考,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设计,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叶圣陶先生说得最为中肯、实在:“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当我们陷入迷途中无所适从的时候,叶老的话特别能让我们头脑清醒。
三、勤指导,常检查
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至关重要,朗读正是培养语感的极佳条件。在早读课上,可以背需要背的优秀诗文,可以读优美的语段,也可以记当天所学的字、词、句等。当然绝不能放任让学生自己去背,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解疑者、参与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高屋建瓴,让学生在早读课把前后所学知识相联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勤检查,多鼓励,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早读课上到底记得如何,小组长可以检查,教师也可以抽查,可以抽查文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自然段,也可以抽查学生是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否正确地读出生字、生词。在检查中应及时正面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进一步挖掘其学习潜能。
四、多形式,重效果
学生早读的读书形式忌千篇一律,应丰富多样化:同桌读、分组读、齐读、生领读。师领读、轮流读、比赛读、吟诵读、自由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等。这些形式也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让早读课既有秩序,又有趣味性。无论哪种形式,务必讲求实际效果。读了一段时间后,还可以指导、帮助学生听写、板书等。要充分发挥不同朗读形式的作用,追求创新。有声有色的朗读,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