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融,让世界听见运城文物保护的声音!
文化交融,让世界听见运城文物保护的声音!
运城,这座位于山西南部的城市,不仅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宝第一市"。从元代壁画到唐代建筑,从关公文化到史学巨著,运城的每一处文物遗迹都在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近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运城,共同探寻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永乐宫:元代壁画艺术的瑰宝
永乐宫建于13世纪初至14世纪,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现存壁画面积1005.68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一门三殿四座元代建筑内。一门为无极门,也称龙虎殿;三殿为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
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宣教部主任张青介绍,永乐宫壁画绘制时间略早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几乎与元代共始终。它是唐宋绘画传统的继承和完善,既有确切的年代可考,又留有画师姓名。
走进三清殿,总长97米,平均高度4.4米的《朝元图》绘于东、北、西三面山墙。张青告诉记者,永乐宫壁画尤以三清殿《朝元图》为精,其构图宏伟、笔意流畅,290位神祇并肩接踵,衣饰神态各异,绝少雷同,"代表了元代壁画最高成就,也是迄今所知中国古代最大的人物画"。
永乐宫原址位于芮城县邻近黄河的永乐镇。60多年前,因其址处于三门峡水库工程淹没区,永乐宫整体建筑和壁画搬迁至现址芮城县城北。
张青介绍:"这开创了中国大型古代建筑及壁画搬迁保护的先河,真正做到了原貌未变,天衣无缝。为日后迁建历史文化遗产积累并提供了宝贵经验。"曾有美术学者对此吟诗赞颂:"往去今来二十年,惊呼吕祖已乔迁。数遍天神三百六,不残不损尽开颜。"
永乐宫对文物的保护从未止步。2016年以来,其对所有古建筑屋顶进行了修缮,同时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等展开合作。针对壁画存在的颜料层起甲、脱落、粉化等病害问题,其于2021年启动史上规模最大的壁画修复工程,此外还对馆藏琉璃、石刻、泥塑进行修复。
"为了传承、利用、展示好这一艺术瑰宝,我们还注重对文物价值的挖掘。"张青告诉记者,一门三殿元代壁画数字化采集工作已完成,使永乐宫壁画影像资料数据得以保存。利用3D打印技术、数字修复技术开展的永乐宫壁画原大复制及数字展示,先后在山西博物院、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地巡展。
倾国倾城数百年,永乐宫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目前,这里年游客接待量约四五十万人次,其中不乏海外华侨华人,以及来自法国、日本等地的游客。
解州关帝庙:关公文化的发源地
运城是东汉末年名将关羽的故乡,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中国现存始建最早、占地面积最大的宫殿式关帝建筑群——解州关帝庙,它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运城市解州关帝庙文物保护所(关公文化研究院)所长(院长)傅文元告诉记者,关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经过1800多年的传承发展,其"忠义仁勇"的核心理念影响极其深远,早已根植于全球华人的内心。
据不完全统计,关公文化的传承与信仰遍布16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建有3万余座关帝庙。
"近10年来,解州关帝庙与美国、法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墨西哥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关帝庙、关公文化协会等进行宫庙交流和关公文化交流。"傅文元说,解州关帝庙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关公信众前来。
解州关帝庙被作为关公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依托关公故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致力于国内外关公文物、关公文化的研究阐发、传承弘扬、收藏展示、传播交流等工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关公文化。
其中有文物古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明清文物建筑楼阁、殿堂廊间300余座,拥有馆藏关公文物1400余套、古籍文献9000余册。
"在南美洲的阿根廷,也有很多人知道孔子、老子和关公。"阿根廷华人在线副社长万学栋第一次来到关公故里,惊叹于解州关帝庙的规模宏大和保存良好,他说:"关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探索把历史上的关公与关公文化有机结合,创新形式传承关公精神,向世界传播关公文化。"
广仁王庙:唐代建筑的珍贵遗存
广仁王庙正殿坐北向南,为唐大和六年(832年)建造,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拱辦棱角显明,斗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
"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芮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广仁王庙与古魏城遗址文保所负责人樊霖告诉记者,唐代木构建筑特征包括斗栱硕大、出檐深远;屋脊两端的鸱吻简单、粗犷;外形朴实无华、雄伟庄重。广仁王庙是研究唐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广仁王庙还有两通唐碑。其中,《广仁王龙泉记》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所立,河东裴少微书,字体雄浑劲秀,详细记载了县令于公凿引龙泉之水灌溉农田的事迹,文中引征西门豹引漳水治邺史事,以显于公治芮之功。另一碑为《龙泉记》,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所立,记载了扩建修葺五龙庙始末。
近年来,文物保护部门先后对广仁王庙院内的大殿及戏台文物本体进行保护性修缮,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并增加消防监控设施、管理用房,重构院落排水系统等。
"广仁王庙能够矗立上千年,留存至今,是当地独特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相互交融的结果。"樊霖介绍,芮城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独特的斗栱结构加之气候与地理因素,为广仁王庙提供了较好的保存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宗教信仰和地方信仰,历代民众不断在广仁王庙进行各种活动,对其进行更新与维护。
司马光祠:史学巨匠的故里
山西运城夏县,峨眉岭回环绵延,涑水河逶迤萦绕,司马光祠坐落此间。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一则"司马光砸缸"故事流传千年,妇孺皆知;一部《资治通鉴》巨著博大精深,名垂千古。
"司马光祠占地10万平方米,包括神道碑楼、司马祖茔、温公祠堂、余庆禅院等建筑,保存有宋、金、元、明、清时期大量碑刻,多座石碑石刻为北宋原物,并为宋哲宗、苏轼、王安石等历史名人手迹,被历代金石学家视为珍品。"夏县司马光祠文保所所长孙亚飞介绍。
司马光于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中进士,历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由地方官吏、学官、言官至身居相位,"政声赫然,民称之"。
司马光祠内,神道碑堂安放着四通断碑,因其发掘于杏花树下,亦称"杏花碑"。碑文载有司马光功绩,及灵柩归葬时感人情景。据碑文载,司马光去世,"京师之民罢市而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
为官数十载,司马光虽身居高位、声誉远扬,却崇尚节俭、廉洁奉公,济世救民是他难以割舍的情怀与抱负。《资治通鉴》之外,著有《潜虚》《涑水纪闻》《注古文学经》《医问》等著作,涉及史学、哲学、经学、文学、医学等多个门类。
神道碑楼、温公祠堂、余庆禅院……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谈论着"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探讨着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之争,惊叹于其诗、文、史、哲、医"于学无所不通"的渊博学识,折服于其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居庙堂之高忧其民"的赤子情怀。
葡新国际文化传媒副总编辑尹萃键说,"司马光济世救民的抱负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我们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为建设社会贡献力量。"
多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建议,在保护基础之上,应深度挖掘司马光祠的文物内涵和价值,提炼、展示、传播司马光勤政廉洁的治国理政文化,将司马光祠打造成当地的地理标志"名片"。
孙亚飞介绍,"近年来,夏县相继举办司马光诞辰1000周年系列活动、司马光后裔拜谒活动等,搜集汇总100则司马光治国理政文化故事,整理司马光祠内现有的石刻文物,通过故事挖掘、价值阐释、展陈提升等,进一步发挥马光祠在带动区域文旅融合中的积极作用。"
悠悠千载,《资治通鉴》印行版本无数,涑水河潺潺有声,司马光祠内,前来拜谒者不绝,感知这位道德文章不朽、"名垂史坛文正公"的传世风采。
西侯度遗址:人类文明的起点
约243万年前的西侯度遗址,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保存着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实证。"使用火,代表着人类在告别茹毛饮血,慢慢走向文明。"西侯度遗址文物保护所所长张雯介绍道。
迪拜新闻网副总编辑杨志宏说,"人类用火,使自己能够吃上熟食,增强了体质,提高了自身防卫能力,让人类文明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西侯度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三棱大尖状器。它可以像锄头一样用来挖掘根茎类植物,也可以像匕首一样用来肢解动物,这是早期人类获取食物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展厅陈列的石器,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得以一窥人类先祖漫长而艰辛的采集生活。
张雯告诉记者,旧石器时代的石片石器由西侯度人创造,经过匼河人发展,至丁村人形成一脉相承的"大石器传统",是华北旧石器文化的两大传统之一。
"站在这片土地,我能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传承的伟大力量。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就在此生根发芽。西侯度遗址见证了我们祖先顽强生存、不断进取的历程。那星星点点的火种,仿佛文明传承的接力棒。"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说。
"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内涵。那些古老的技艺、哲学等,都如同璀璨的星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王卫平告诉记者,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华文明传承好、传播好,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