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不应是消费狂欢,而应回归权利与尊严
妇女节不应是消费狂欢,而应回归权利与尊严
当超市货架上堆满粉红色礼盒,社交平台被“女王节”祝福刷屏,“女神节”成为消费主义的又一狂欢符号时,我们是否该停下脚步,追问一句:妇女节,本该是什么模样?
1908年纽约纺织女工在寒风中高喊“面包与玫瑰”,1910年蔡特金在哥本哈根提议设立国际妇女节,1917年彼得格勒女工用罢工掀翻沙皇统治——这些历史片段里,没有“女神”的光环,只有被压迫者挣脱枷锁的呐喊。中国妇女节的首次公开纪念,是1924年广州2000余名妇女在何香凝带领下,为争取参政权、打破封建枷锁而游行示威。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绝不是一个被商业包装的“美丽节日”。
如今,部分商家将妇女节异化为“买买买”的狂欢日,用“女神”“女王”等词汇将女性物化为消费符号。但当我们看到职场女性因生育被降薪,全职主妇在家庭与事业间挣扎,农村女性仍在为平等教育权利奔走时,这些浮夸的标签何尝不是对真实困境的遮蔽?文明进步的基石,绝不是鲜花与礼盒,而是权利与尊严。
真正的致敬,是让“她”被看见、被尊重、被赋能。看见女性在科技、文化、基建等领域的贡献,而非仅聚焦“美貌经济”。尊重女性,抵制职场性别歧视,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让“同工同酬”不只是口号。赋能女性,支持她们的教育与创业,如奉贤区妇联为2.75万名女性提供免费健康筛查,江西工程学院表彰“三八红旗手”,这些行动比任何营销都更有温度。
母亲凌晨五点起床准备早餐的身影,护士连续三班倒守护生命的坚守,教师在乡村小学点亮孩子眼里的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需要“女神”的冠冕,她们需要的是社会对女性价值的深刻理解,制度对性别平等的坚定守护。妇女节不是消费日,而是觉醒日;不是赞美日,而是行动日。当我们摘掉滤镜、撕掉标签,看到的将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不屈的历程、一场场未竟的革命。让妇女节回归本真,让每一次致敬都直抵人心,因为她们本就是自己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