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运城:喜庆蒸腾花馍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运城:喜庆蒸腾花馍里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181073

在中国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有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闻喜花馍。它不仅是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让我们跟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雪冰的脚步,一起走进这门流传数百年的传统技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2月17日第12版

清晨七点,朱雪冰伏在案前,左手捏面团,右手握剪刀,专心制作“蛇年大吉”花馍。一捏一塑间,年味便从指尖蔓延开来。蛇身圆滚,花开朵朵,好似一幅幅微缩的艺术画卷,将对新年的美好祈愿捏进花馍的每道纹路里。


朱雪冰在制作花馍。受访者供图

朱雪冰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花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春节是她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春节,闻喜县家家户户都有蒸花馍的习俗,过年走亲戚时,人人都背着个蘑菇袋,里面放上馍馍。花馍成了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时期,历史十分悠久,闻喜县也被誉为“花馍之乡”。在闻喜,老百姓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但凡家里有事,都要做个花馍。做花馍的传统既与运城盛产小麦有关,也与当地的传统习俗联系紧密,节庆、祭祀、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民俗活动中,都离不开花馍。2008年,面花(闻喜花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闻喜,村村都有擅长制作花馍的巧妇。她们借助针、梳、刀、剪这些常见的生活用具,经过揉、捏、剪、修、粘、缀等多道工序,制作出栩栩如生的花馍。朱雪冰两三岁时就喜欢上了做花馍,只要奶奶和妈妈开始做花馍,朱雪冰就拿个面团在旁边跟着学,希望自己也能做出好看的花馍。她悟性高,动手能力强,五六岁时就能和奶奶、妈妈一起做出能送人的花馍了,母亲逢人便夸:“这是我姑娘做的花馍,做得多好啊!”

做一件花馍,先从和面开始。开始制作花馍的前一天晚上,朱雪冰便在工作室里忙碌,确保面团提前发酵好。为了保证花馍的观赏性,面粉须选择旱地里的头道面粉,和出来的面既筋道强劲、软硬适中,表面又光滑柔韧。

闻喜花馍源自民间,纯靠手工捏制,没有流传范本可供参照,也无现存底样作依据,全凭巧妇一双手,被誉为“母亲的艺术”。手工捏制是制作花馍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制作者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堪称民间美术文化和美食的融合。捏制时没有任何图纸,全凭脑海中的构型想象。做花馍多年,朱雪冰总是引导学徒平时多观察,想要做一朵花,生活中就要留心花瓣是圆是尖,花蕊的形状是长还是短……

用手捏出形状后,要搭配上“剪功”,花馍才能栩栩如生。做孔雀、凤凰等花馍,需要极其精细且均匀地剪出每一片羽毛,就像机器压制的一样,看上去养眼又养心,这十分考验做花馍的功底。接下来醒发半小时后上锅蒸40分钟,放凉后,再用可食用颜料上色。细究起来,做出一个像样的花馍,需要100多道小工序,全靠手工揉捏而成,至少要花4到5天。

2023年,朱雪冰成立个人工作室,承接省内外花馍订单。每年,朱雪冰都会综合传统样式和新年需求,创新推出全新的花馍图案,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蛇年春节,朱雪冰设计制作“蛇年大吉”花馍,蛇的造型设计采用卡通塑形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胖胖的蛇身、大大的黑眼睛、绿色蛇皮取自“青蛇”寓意,还捏制了朵朵红花,装饰在蛇身上。这款花馍很受老人和孩子的喜欢,一经推出,订单不断。朱雪冰希望亲手制作的闻喜花馍,能成为人们传达祝福的载体。

正月初一的家宴上,朱雪冰端上亲手制作的花馍。孩子们手握着寓意学业有成的“砚台”形状花馍,老人们面前摆着缀满枣的寿馍,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新的一年,希望用我的双手,给大家送去吉祥如意的祝福。”朱雪冰说。

本文原文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