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现场】隐匿杀手:胆管结石“隐痛”中的致命威胁
【病案现场】隐匿杀手:胆管结石“隐痛”中的致命威胁
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症状轻微,但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病例,揭示了胆管结石可能带来的致命威胁,并普及相关医学知识。
我们人体里有很多地方可能会长“石头”,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肾结石和胆结石。大多数结石问题通过治疗可以得到控制,但有些结石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胆管结石就是其中之一。当结石堵住胆管时,可能引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这种严重的感染会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甚至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从而危及生命。
69岁的李阿姨几年前就查出了胆管结石,偶尔感到上腹部隐隐作痛,但因为疼痛程度不严重且发作次数较少,她一直没有特别在意。入院前两天,李阿姨突然感觉右上腹明显胀痛,并且这种症状较以往更为严重,但她仍认为稍作休息即可缓解,没有去医院治疗。李阿姨的腹痛症状逐渐加剧,还出现了头晕、发热等不适,最终在家人坚持下才来到医院就诊。急诊血液检查结果显示李阿姨的炎性指标和胆红素水平均明显升高,同时经腹部CT检查发现李阿姨的胆总管内存在两枚巨大结石,伴胆管明显扩张。
结合李阿姨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就在就诊后的短短几个小时内,李阿姨的症状进一步加重,表现为全身乏力、剧烈腹痛,并伴有寒战和高热。入院后,生命体征监测显示其体温升至39.8°C,心率达到113次/分。在进行术前准备时,李阿姨已出现神志淡漠,这种迅速恶化的病情是严重感染性休克的前兆,若不及时干预,后果将不堪设想。
手术由医院普通外科医生团队共同完成,采用微创手术方式,旨在迅速解除胆管梗阻并控制感染。进入腹腔后不到10分钟,医生成功实施了胆总管减压,并在穿刺的软管内观察到了含有絮状物的脓性胆汁。随着胆管减压,患者的心率也逐渐下降。在切开胆总管后,导致患者生命垂危的罪魁祸首——两枚大小分别为2×2 cm和2×1 cm的结石显露在视野内。成功将结石取出后,医生用生理盐水冲洗胆管,并留置T管引流,避免术后再次出现胆道梗阻。虽然手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所波动,但在普通外科、麻醉科和手术室多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历时1.2小时。
由于李阿姨术前存在严重感染,术后被送往重症监护室进行严密观察。得益于及时的治疗,李阿姨当天就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并于次日转回普通外科病房。在普通外科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李阿姨的胆道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体温恢复正常,黄疸缓解,血液指标也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后第二天,留置的T管内排出了清亮的胆汁,提示感染已基本消除。李阿姨恢复良好,于术后一周顺利出院。
胆管结石是良性疾病,但是当结石阻塞胆管导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死亡率高达40%-50%,及早的解除梗阻是挽救生命的主要方式。
胆管内的结石从哪里来?
胆管结石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源自胆囊,胆囊内的结石通过胆囊管掉入胆总管,形成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这是胆总管结石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源自肝内胆管,肝内胆管的结石通过左右肝管进入胆总管,称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什么是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Suppurative Obstructive Cholangitis,ASOC)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胆道感染疾病。通常由于胆管内的胆结石引起胆管阻塞,导致胆汁在胆管内淤积,细菌繁殖并引发感染。当胆管内感染加重并形成脓液时,患者病情会迅速恶化,表现为高热、寒战、黄疸、右上腹剧烈疼痛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感染可能迅速扩散到血液,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甚至导致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种非常凶险的急症,病情进展迅速,若未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手术干预,解除胆管梗阻、排除脓液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如何治疗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乳头切开(EST)取石术:内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之一。通过内镜经消化道进入胆管,医生可以直接取出结石。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合胆总管结石较小且位置合适的患者。
外科手术:对于结石较大、无法通过EST取出,或者患者存在其他并发症(如胆管感染、胆道梗阻),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
胆道系统示意图